-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在选择报考复旦大学新闻系之前,我的内心也纠结挣扎过很长一段时间。毕竟,作为一个跨
学校,跨专业,跨地区的三跨生,而且已经工作半年的我来说,做这个决定是非常艰难的。
但是,我又是一个非常追求完美的人,走出校门工作的这半年,让我非常清楚的知道自己想
要什么。一个人一辈子,如果能一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非常多的
人做不到。我不想那样,趁年轻,该好好的搏一把。
以上的话,不是煽情,只是想告诉看这篇文章的学弟学妹们,既然选择了,就该好好的努力,
只有奋斗了,才有可能过上自己想要的那种生活。
不再花过多篇幅介绍之前的心情,相信看这篇文章的学弟学妹都想尽快借鉴到如何考取复旦
新闻系的经验。以下就详细写一下我半年的整体复习策略。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在准备复习之前,我在各大考研论坛搜集了很多关于考研经验与复习建议的帖子,并将他们
打印出来,加以研究。相信很多人都有和我一样的经历。毕竟已经考上的学长们的复习经验,
肯定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在经过研究这些帖子之后,我发现,经验和建议虽然千差万别,但
是有两点,几乎所有的师兄师姐都提到了。第一,研究真题;第二,重视《中国新闻事业发
展史》。在后来的复习中,我也发现了这两点的重要性。
一、先说真题。
研究真题,是整个复习过程中的重中之重。相信我,真题无论看多少遍,研究多少遍都不为
过。因为复旦新院出题的重复率太高了,一个题目,前年出了,去年又出了,今年出现的可
能性依旧很大,譬如我印象最深的,2011 年刚考过的 “时务体”这个名词解释和“邹韬奋
的六刊一报”这个简答题。大家可以自己查查在历年真题中重复了多少次,我敢说,2012
年再考的可能还是很大。
当然,研究真题的目的,并不是仅仅期待下次考研能够出现原题而去背真题,研究真题更重
要的作用在于通过真题抓住参考书目的重点,掌握考点所在。相信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体
会,当从头到尾看完一遍《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或者《新闻学概论》后,觉得哪里都像考
点,哪有又都不像。我在暑假看第一遍书的时候就是这样的感觉,明显的似懂非懂,抓不住
重点。而看了真题后,再反馈到书本上的,就能很快发现参考书目中常考的重点章节和知识
点所在。在这里再告诉大家一个小窍门,我习惯用铅笔将真题反馈的知识点在书上做记号,
一段时间以后再翻书,发现有的地方已经划烂了,有的地方还是新的。划烂了的地方自然就
是重点,而重来没有做过任何记号的地方就可以只粗略的看看。
说到这里,也许你已经大体知道该做什么了,也许你已经在各大考研论坛找到了一些零散的
真题。但问题是具体的该怎么去做?
下面我再详细的说一下我的复习过程。
研究真题,就是抓重点,重点其实就是考点。抓住了考点,就抓住了真题的出题思路。我们
就能以不变应万变。那么真题中重复出现的考点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在考试之前能够抓住的
“不变”又是什么呢?难道仅仅是历年真题出现的原题吗?
当然不是。抓住考点比抓住原题更有效。
考点通常可以分为死考点和活考点两种。
先说思考点的应对方法。死考点就是知识点变动不大,一般只会变化出题方式,答题思路也
不会变化太大的考点。比如《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内容,相对而言就都是死考点,是我
们最应该把握住的。同一个考点,会以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的方式来反复出现。譬如
2011 年刚考过的简答题 “邹韬奋的六刊一报”,就以很多形式考过,1911 年考过名词解释
“邹韬奋”、2007 年考过名词解释《大众生活》、2002 年和2009 年加上今年2011 年都考
过简答题他主编的“六刊一报”、1993 年考过论述题他主编的 《生活》周刊的历史与特色,
2001 年考过论述题邹韬奋的办报活动。总结类似死考点的出题思路,我们可以发现,同样
的考点有时会一字不改重复出现,也有可能几年内会变换着出现,比如考过历史人物,再考
他的办报活动,或者考他主编的报刊。总而言之,一个考点,如果能全方位的掌握,不管它
以什么题型出现,我们的答题思路,都摆在哪里。
那是不是把邹韬奋这个知识点全部掌握了,就算完了呢,其实我们可以再进一步,将这一考
点再发散思维:《生活》周刊被封后,邹韬奋好友杜重远挺身而出,创办了《新生》周刊。
而“ 《新生》周刊”1996年考过名词解释,“新生事件”1997年考过名词解释„„再继续发散,
等等。总结上述思路,考点与考点之间,题型与题型之间都不是孤立的,而是非常灵活的联
系在一起的。掌握真题,把握其出题思路,才算把真题的考点研究透了,才算真正抓住了重
点。还是举上面说过的那个例子:“时务体”。考前我将与“梁启超”有关的知识点做过一
次很详细的总结,因为05 年考过论述梁启超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