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植物群落演替的研究及其方法 (6)
生物群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变化的动态系
统。在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些物种的种群消失了,另一些物种的种群随之
兴起,最后这个群落会达到一个稳定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组成及其环境
向一定方向产生的有顺序的发展变化就称为群落演替 (community succession)。
一、植物群落演替的原因
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2、群落内部环境变化;3、
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4、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5 人类的活动。
二、植物群落演替的类型
1、初生演替 (primary succession)是指在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
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由于海底
火山喷发形成的一个新岛,在裸露的岩石上发生的演替。过程:1、旱生演替: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2、水
生演替: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湿生草本植物→灌丛、疏林植物→乔
木。特点:演替缓慢。
2 、次生演替 (secondary succession )是指在次生裸地(原群落被破坏、有植
物繁殖体)上发生的演替。原来有过植被覆盖,以后由于某种原因原有植被消灭
了,这样的裸地叫做次生裸地。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
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
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
演替。过程: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乔木。特点:演替快
速。
三、植物群落演替的过程 (可人为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1、侵入定居阶段:一些物种侵入裸地(群落的形成总是从没有生物生长的
地段开始的,这种没有生物生长的地段称为裸地)定居成功并改良了环境,为以
后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物种创造有利条件。
2、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种内或种间竞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
物种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衡。
3、相对稳定阶段:物种通过竞争平衡地进入协调进化,资源利用更为充分
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群落结构复杂、
层次多。
四、掌握植物群落演替规律的意义
在自然界中,群落的演替是普遍现象,而且是有一定规律的。人们掌握了这
种规律,就能根据现有的情况来预测群落的未来,从而正确地掌握群落的动向,
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例如,在草原地区,应该科学地分析牧场的载
畜量,做到合理放牧。如果载畜量过大,就会造成牧草的过度消耗,引起群落的
演替——优质牧草逐渐减少,甚至消耗殆尽,杂草就会取而代之。因此,应该采
取措施防止出现这种有害的群落演替趋势。
五、植物群落演替的研究
植物群落的演替动态一直是植物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自19世纪法国学者
Dureau dela Malle首先将演替一词应用于植物生态学研究中,直到20世纪20年
代,clements系统地提出演替学说以后,演替的理论和方法才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从传统的经典基础理论(20世纪初期,对演替的研究主要是以定性描述为主)转
[1]
向为对演替内在原因和机制的探讨 。clements 完成了植物演替近代概念的形
成,提出了演替系、演替期以及顶极群落的概念和分类方法。到目前为止国内外
学者对植物群落演替的现象、规律、演替的机制和演替植物种类的生理生态特性
及不同演替阶段起决定作用的优势种生理生态特性的变化等进行了大量研究。在
国内,对植被演替的研究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著名生态学家李顺卿、刘慎
锷的博士论文研究的主题均是植被演替。20世纪50年代以后,曲仲湘、董厚德等
[2]
对植被演替的趋势、规律等作了较为详尽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国
际生物学规划(IBP)的推动,在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王伯荪、彭少麟对森
林植被的演替、森林群落多个植物种的演变过程,并从群落的物种联结性、相似
性与聚类分析、线性演替系统与预测、生态优势度、稳定性与动态测度等方面进
[3,4 ]
行了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