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教材针灸学头针法课件.ppt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七节 头针法;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和主治 适用范围 操作方法 注意事项 ;;头针法是在传统针灸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头者,精明之府。”头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皆上循于头面,所有阴经经别和阳经相合后亦上达于头面。;头针治疗疾病的记载始于《内经》,后世《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等文献记载头部腧穴治疗全身疾病的内容则更加丰富。随着医学理论的发展和临床实践的积累,头针的穴线定位、适用范围和刺激方法渐成体系,头针已成为世界范围针灸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为促进头针应用的发展与研究,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会议通过了中国针灸学会依照“分区定经,经上选穴,结合传统穴位透刺方法”的原则拟定的《头皮针穴名标准化国际方案》,2008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再次颁布和实施了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部分:头针》。;一、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和主治;标准头穴线均位于头皮部位,按颅骨的解剖分额区、顶区、颞区、枕区4个区,共14条标准穴线(表5-4、表5-5、表5-6、表5-7)。;表5-4 额区;表5-5 顶区;表5-6 颞区;表5-7 枕区;图5-47 额区;图5-47 额区;图5-47 额区;图5-47 额区;图5-48 顶区;图5-48 顶区;图5-48 顶区;顶颞前斜线 定位:在头部侧面,自前神聪穴至悬厘穴的连线,此线斜穿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 主治:对侧肢体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将全线分成5等分,上1/5治疗对侧下肢中枢性瘫痪;中2/5治疗对侧上肢中枢性瘫痪;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脑动脉硬化等。;顶颞后斜线 定位:在头部侧面,自百会穴(DU20)至曲鬓穴(GB7)的连线。此线斜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 主治:对侧肢体中枢性感觉障碍。将全线分成5等分,上1/5治疗对侧下肢感觉异常;中2/5治疗对侧上肢感觉异常;下2/5治疗对侧头面部感觉异常。;颞前线 定位:在头部侧面,颞部两鬓内,自额角下部向前发际处的颔厌穴(GB4)到悬厘穴(GB7),属足少阳胆经。 主治:偏头痛、运动性失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及口腔疾病等。;颞后线 定位:在头部侧面,颞部耳上方??耳尖直上自率谷穴到曲鬓穴,属足少阳胆经。 主治:偏头痛、眩晕、耳聋、耳鸣等。;枕上正中线 定位:在枕部,枕外粗隆上方正中的垂直线,自强间穴(DU18)至脑户穴(DU17),属督脉。 主治:眼病。;枕上旁线 定位:在枕部,枕上正中线平行向外0.5寸。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近视眼、目赤肿痛等眼病。;枕下旁线 定位:在枕部,从膀胱经玉枕穴向下引一直线,长2寸,属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后头痛、腰背两侧痛。;二、适用范围;1.中枢神经系统疾患 如脑血管病引起的偏瘫、失语、假性球麻痹,小儿神经发育不全和脑性瘫痪,颅脑外伤后遗症,脑炎后遗症,癫痫,舞蹈病,震颤麻痹等。 2.精神疾病 如精神分裂症、紧张综合征、围绝经期精神紊乱、抑郁症、癔症、失眠等。;3.疼痛和感觉异常 如头痛、三叉神经痛、肩周炎、腰腿痛等各种急、慢性疼痛病证,亦可用于多发性神经炎引起的肢体远端麻木,以及皮肤瘙痒症、荨麻疹、皮炎等。 4.皮质内脏功能失调 如高血压、冠心病、溃疡病、男子性功能障碍、妇女功能性月经不调,以及神经性呕吐、功能性腹泻、脱发、眩晕、耳鸣等。;三、操作方法;(一)施术前准备;(二)施术方法;1.进针;(1)捻转 施术时,医者押手按压进针点以固定头皮,刺手肩、肘、腕和拇指固定不动,以保持毫针相对稳定,用拇指掌侧面和食指桡侧面夹持针柄,以食指的掌指关节快速连续屈伸,使针体左右旋转,捻转速度可达每分钟200次左右,持续捻转2~3分钟。;(2)提插 医者押手按压进针点以固定头皮,刺手拇、食指紧捏针柄,针身平卧进行提插,注意指力应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可持续提插3~5分钟,提插的幅度与频率视患者的病情、体质与针感而定。;得气后留针15~30分钟。留针期间宜间歇行针2~3次,每次2分钟左右。按病情需要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增加行针次数。偏瘫患者行针或留针期间可嘱其活动肢体(重症患者可做被动运动),有助于提高疗效。;押手固定穴线周围头皮,刺手夹持针柄轻轻捻转以松动针身,如针下无紧涩感,即可出针。出针后应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出血。;四、注意事项;1.头皮有毛发,必须严格消毒,以防感染。 2.中风患者急性期,如因脑出血引起昏迷、血压过高时,暂不宜用头针治疗,须待血压和病情稳定后方可选用头针。;3.患有严重心脏病、重度糖尿病、重度贫血、高热、急性炎症或心力衰竭者,禁用头针治疗。 4.头部颅骨有缺损处、开放性脑损伤部位、头部严重感染、溃疡、瘢痕部位及小儿囟门未闭合者,禁用头针。;5.由于头皮血管丰富,容易出血,故出针时必须用

文档评论(0)

卢老师2000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中西医结合高级讲师、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文档需要修改请直接站内联系。专业医学课件制作,医学教案,教学设计制作,医学相关写作与发表。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0月13日上传了中西医结合高级讲师、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