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家走向轻逸走向内心的写作及其突围之路70后作家刘玉栋的创作研讨.docx

从道家走向轻逸走向内心的写作及其突围之路70后作家刘玉栋的创作研讨.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道家走向轻逸走向内心的写作及其突围之路70后作家刘玉栋的创作研讨 时间:2009年12月26日下午3点。 对话人: 张丽军: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马兵: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博士 高克芳:山东70后女作家 吴文峰:《国土资源导报》编辑 盖永爽: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2009级硕士研究生 一、 必须有足够的开启和介入外部的人 张丽军:我是2007年开始读刘玉栋的小说, 但是读完之后大吃一惊, 觉得在山东乃至国内的70后作家中, 刘玉栋显得非常突出, 非常成熟, 没有那种生涩之感, 不同于一般的70后作家。如果把刘玉栋和那些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作家放在一起的话, 我们会看不出写作水准的差异、那种不一样的感觉。刘玉栋小说语言的纯粹、沉静, 都是非常成熟的表现, 是一个实力派成熟作家。刘玉栋对于人物形象的描写都特别动人, 一方面觉得很温情很温暖, 另一方面能看到那种疼痛、忧伤, 深入内心的忧伤。同时, 我也在思考刘玉栋小说创作的局限性问题, 就是他还有一些有待于突破的地方, 或者这也是国内70后作家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赵月斌:呵, 本人可以算刘玉栋的“资深读者”———大概从他刚开始发表作品就盯上他了。感觉他一出手就很老道, 找准了小说的穴位, 找到了适合于自己的表达方式。他早先写的多是那种青春期的成长小说, 这应该和他个人经验有关, 他善于抓住和自己的生活经历相接近的素材, 并善于传达出那种与现实纠扯不清的犹疑和躁动。1998年《我们分到了土地》的发表可以视为他的转折点, 其写作路数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原先的感受、感悟现实生活, 转而为回忆、反观过去的岁月, 虽然他并不老———但是年轻人一样可以书写自己的历史, 即所谓“童年叙事”。玉栋以童年视角讲述那些并不遥远的往事, 显出一种“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别样滋味。他的写作具备了化平凡为神奇的穿透力和直面内心的自觉性, 从“老道”走向“轻逸”———他长于删繁就简、以冲淡的笔调讲述那些有可能被人们忽略的故事。他的表达, 他的人物, 都非常的温和, 就像他写的“齐周雾村”一样, 雾蒙蒙的, 显出一种温柔之美。当然, 他也会写到非常激烈的冲突, 但是他所表现的激烈往往不是正面的、爆炸式的激烈, 而是一种侧面的、坍塌式的激烈。比如说《我们分到了土地》写“我”爷爷对新分到的土地满怀希望, 却分到了十几块“地头子”。如果按照常规反应, 好像应该接着写“我”爷爷的激烈反应, 但是玉栋偏偏避开了所谓高潮、戏剧冲突, 而是以老人的一场大哭之后一个人坐在地边死去这样的方式, 反应出“分地单干”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我们的民族心理产生的影响。我感觉这也代表了玉栋的一个特点, 他善于从侧面寻求故事的冲击力。他的叙事基本是冲和的、含蓄的, 少有大开大合大起大落, 大多是比较缓和比较平稳, 像一条舒缓的河, 即使这条河非常漫长也只会翻起几朵浪花, 不会波涛汹涌泥沙俱下。通过这样不温不火的童年叙事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字间的温馨、妥帖。这是他的长处, 不过我觉得也有其局限。童年视角本身就是一种限制性表达方式, 采用这种视角必定要受限于叙事人的年幼懵懂, “未成年人”的感知方式和表现能力毕竟青涩, 如果沉于童年叙事而跳不出, 那么, 就有可能流于“装嫩”, 这样写出的作品只会是蒙在童年的表层一张荆川纸。 马兵:我同意两位的看法, 刚才丽军谈到大家都把刘玉栋作为山东文坛的70后领军人物来看, 包括比较新的当代文学史提到70后作家时, 他也是唯一被提到的山东作家。不过, 他本人比较强调对70后这个概念做一种中性的理解, 我觉得这体现了他拒绝合流的态度。一提70后, 人们就惯性地想到欲望叙事等等这样的东西。但我们在他的作品中很难看到和他同辈作家相像的艺术形式, 几乎是没有的。从他一开始写城市题材的作品时, 就同别的作家写城市的方式不太一样。刚才你们也提到了, 他的作品很温暖, 这个也是我感触比较深的。所以对于的他乡村题材, 可以用一个名词来表述, 就是很多人都用过的“体恤”这个词———他的温暖不只是简单的暖意这个层面, 有人说读刘玉栋的小说就像读迟子建的小说一样, 温暖里头是有疼痛。我们总是能感觉到这种疼痛, 而且总是猝不及防的。即便是他用儿童叙述, 在一个孩子非常明快的叙述中也隐含疼痛, 这种疼痛感和温暖结合在一起就是一种体恤之情。也就是刚才张老师说的农村城市化进程中, 一种很普遍的心理感受, 他把这个写得是非常细微。还有月斌刚才提到, 他很少正面去写, 题材都不大, 比如写到农村去搬一次家, 比如说丈夫因为偷窃在城里边留下寡居的女人, 再比如说是分地等等。他都找一些很小的事件, 但是它辐射出来是一些真的具有疼痛感的一代人共鸣的乡村记忆。所以刘玉栋农村题材的小说为什么那么引人入胜, 最为根本的原因, 就是它能够唤起

文档评论(0)

139****942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