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传统嫁婚中的哭嫁
国外地区的补救措施
“哭嫁”是几千年来在中国许多地区举行的一种大规模的婚姻仪式。她把自己的新娘子变成了100多个悲伤的感受,表达了她对亲戚的悲伤和哭泣。这是女性结婚时表达真实感受的写照。我国大部分汉族地区及壮、畲、藏、彝、土家、布依、哈尼、蒙古、哈萨克等少数民族都存在着哭嫁习俗。哭嫁这种特殊的婚嫁风俗,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民间文学及民间音乐学的研究价值。
一、 家庭暴力的历史成因:“被两种”的婚姻和婚姻
我国上古时期妇女地位非常低下,妇女成为可以占有和处置的财产,因此“抢婚”之风极盛,《周易·艾词》中就有:“屯如遭如,乘马班如,匪寇,婚烤”的描写;《礼记·曾子问》:“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熄烛,思相离也。”意为办婚事的女家终夜亮灯,是怕将要出门的新娘被人抢走。可见当时以暴力求婚媾,到他族掠取女子为妻的恐怖情景。女子因被掳的惊恐、痛苦而发出的呼救之声,便是流传至今哭嫁习俗的原始形式。进入封建社会后,抢婚虽不复存在,但随之而至的买卖婚姻、交换婚姻、童养媳等嫁娶形式,使广大妇女自由择偶之权利被剥夺,哭嫁习俗于是有了延续的适宜环境,新娘不满包办婚姻的哭泣代替了抢婚时的呼喊。过去桂东南地区都有婚前哭嫁的习俗,待嫁女子一旦知到自己已“定日”过门,便在出嫁前数日甚至一个月开始唱哭嫁歌,以表示留恋娘家。越近婚期哭声越悲,那难舍难分的骨肉亲情,让人为之动容。亲邻妇女群集出嫁姑娘家里,聚首痛哭,深夜始散。
二、 夫家的性别社会责任
婚姻对于中国的女性来说,是生命历程中关键的环节,出嫁是妇女生命经历的突变,她将彻底脱离原生家庭走向了最后的归宿———夫家,其性别的社会责任通过婚姻得以实现。哪个女子不希望自己拥有美满的婚姻生活?“哭嫁”现象实际上存在着非常复杂的社会因素,围绕着“哭嫁”这个古老的婚嫁习俗展现了多方面的民俗文化特性。
(一) 亲的母亲的责任
新娘即将出嫁,首先想到的是离别亲人,平日习以为常不曾给予过多关注的亲情,此刻历历在目。母亲对女儿的恩爱最深,新娘想得最多的是母亲,艰辛的十月怀胎,含辛茹苦把自己养育成人,却无法报答;想到为维持家庭生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父亲,已两鬓花白、日渐衰老,自己难以回报,件件往事、点点细节都浸润着父母的深情;兄弟姐妹情同手足,亲密无间,亲朋好友你来我往,常有关照。
(二) “讽喻”中的“讽媒”
自古至今,媒妁在我国传统的婚姻习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诗经》有言曰:“伐柯如之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可见媒妁在古代婚姻上的重要作用。其“骂因”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结束了自由自在的姑娘时代,将要进入受歧视的媳妇阶段,新娘把满腔的怨恨都倾泻在媒人身上;其二,对包办婚姻极度不满,用“骂媒”发泄这种悲愤情绪;其三,对媒人撮合的婚事还是比较满意的,因此“以骂代谢”。
(三) .新角色下产生的心理危机
婚嫁是女性生命历程中的重要转折时期,其社会意义是将女性从女儿转换成媳妇。女儿和媳妇是两种全然不同的角色,其间呈现出一种联接上的断层:一方面,新娘要告别女儿角色,因而内心充满了对往日生活的依恋之情,其心理压力是十分沉重的;另一方面,新娘即将进入陌生的夫家,要开始履行不熟悉的媳妇职责,心情自然不会平静,既有对未来生活的企盼,又觉得很无奈,因而十分焦虑。
(四) 女红及其他劳动技能等
在中国旧社会,未婚女子在娘家要接受闺房教育,包括学习各种礼仪、女红及其他劳动技能等。女儿就要出嫁了,到新的生活环境要处理许多新的人际关系,做母亲的怎能放心得下?总想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经验在陪哭中再次告诉女儿,使新娘成为夫家合格的的媳妇。
三、 桂东南亚材料中的美学特性
哭嫁歌是民族民间文学的一支奇葩,女性用它来表达心意, 体现了独特的民俗与淳朴的思想。桂东南“哭嫁歌的‘哭’,具有双重涵义:一是‘骂’,二是‘谢’,它采用了桂东南山歌的‘欢哭腔’和方言关语,歌词长短不一,句式结构随内容和感情而变(当然有它基本的句式),初听时潸然泪下,及细品之,又为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而拍案叫绝。”桂东南哭嫁歌生活气息浓郁,情素内涵丰富深厚,揭示了旧时代女性对待婚姻的复杂心理,反映了社会婚俗的现实,充分体现了区域文化意蕴,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
桂东南哭嫁歌既有沿袭不变的固定程式,又有即兴而作的内容,句式自由、语言含蓄明快、民俗性很强。“赋、比、兴”表现手法在哭嫁歌中的运用比比皆是,充分体现了民间诗歌形式的文学特性。
如桂东南哭嫁《开声歌》:“会齐(各位)姐妹呀,正月挂灯初十晩,叫齐姐妹睇(看)灯棚。会齐姐妹呀,二月散灯十六晩,叫齐姐妹睇散棚。会齐姐妹呀,三月清明人挂白(上坟),无人挂白是媒人坟……”,在多处用了按月歌事“赋”的手法,咏出了十二个月的乡俗、农事、及姐妹生活,以陈抒其情的咏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