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观察和分析——基于论动量词“顿”的产生时代和产生路径的研究(55页).pptxVIP

语言的观察和分析——基于论动量词“顿”的产生时代和产生路径的研究(55页).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语言的观察和分析;语言的观察;一、口语的观察; 2.方言口语——方(方言)古(古代汉语)的印证观察 江蓝生(1995:185)指出“物”在“先秦两汉时期主要指事物的类别”,“在魏晋南北朝‘物’又普遍用于泛指众人或总指一切人,它也就具备了跟‘等’一样用在人称代词或指人名词之后表示某一类人、或进一步虚化为复数词尾的条件”。 江先生的通过叠置式音变论证复数词尾“们”来源于“物”还停留在理论推理的阶段。 通过方言观察,我们认为,安福方言中的复数词尾 “物”可以为江蓝生关于复数词尾“们”来源于 “物”这一论断提供一个方言上的证据。 (参雷冬平、胡丽珍2007《江西安福方言表复数的 “物”》,《中国语文》第3期;《江西安福方言的呼格形态》,《语言研究》2015年近期将刊);二、文献语言的观察——1.共时与历时结合的纵横观察;——2.语言相似的家族性观察;对甚度评判构式“好+(X)个NP”,已有的 研究一般都称之为“好个……”结构或者 “好一个……”结构,这在出发点上就犯了一个结构性的错误,因为“好”与后面的 “个”、“一个”或者“你个”是不在一个语法层面上的,为了强调在结构上的认识,我们认为必须在“好”后用加号进行分割, 从语言结构的整体系统出发,在形式(Form)上对该构式做出了统一解释。 (参雷冬平2012《“好+(X)个NP” 的构成 及语法化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三、网络语言新兴现象的观察;四、研究语言的观察;1.现象描写的观察;“好V”的语义相当于一个形容词,但“好V” 却并不都是形容词,因为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结构,其内部成员并不整齐划一,除少数已经词汇化外(如“好看”),绝大部分还处于跨层短语组合的阶段。 (参雷冬平、胡丽珍2013《“NP+好V”构 式的认知机制与动态演变研究 》,《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胡丽珍、雷冬平2013《“NP+好+V/A”的多义同构性及其承继理据的历时考察 》, 《语言科学》第5期);2.逻辑推理论证的观察;小结;四、动量词“顿”的两个隋代用例的观察;根据曹林娣、李泉(1990:55)的注解: “顿”通“盹”,“打盹”指“坐禅”;“道人”指当时对僧人的别称;“头长一分,眉长一寸”是形容僧人打坐时低着头,不见其面,只见其眉; “阿历”是梵语“阿棃耶”的异译,义译是“圣者”侯白拿佛教圣者开玩笑,所以杨素大笑。 据上所论,“头长一分,眉长一寸。未到日中,已打两顿。”其中的“顿”如果理解“打盹”之“盹”谜面似乎可以解释得通,但却找不到确凿的证据, 故曹林娣与李泉之说也令人生疑。但至少我们可以 认为,将其中的“顿”解释成动量词,则该谜面更 加不好解释。故王力先生(2005:39)关于动量词 “顿”的隋代用例值得商榷。;1.李建平(2013)据一孤例而认为动量词 “顿”始见于隋代 。如: (1)尔等著其风俗,乃为东夷之人,度越礼 义,于尔等可乎?然著述之体,又无次序,各赐杖一顿。(《全隋文》卷五引隋炀帝 《敕责窦威崔祖濬》,笔者按:李文“濬”作“睿”,当误。) (参李建平 2013 《也谈动量词“顿”产生 的时代及其语源——兼与王毅力先生商榷》, 《语言研究》第1期。 );· 刘世儒(1965:161)认为“赐杖一顿”中的 “顿”还不是动量词,因为“‘杖’在这里是名词用法,并非动词用法”。 · 汪维辉先生(2007:140)则认为“‘一顿’ 是用来称量‘赐杖’这个动宾短语的,而不是量‘杖’的,所以这个‘顿’其实已经可以看作是一个‘准动量词’。”;根据“杖”是一种刑罚来看,“赐杖一顿” 则应可理解成“[赐[杖一顿]]”,那么,其 “顿”依然可以是名量词。如: (2)魏晋以下,笞数皆多,笞法皆重,至唐 而後,复有重杖、痛杖之律,只曰一顿,而 不为之数,行罚之人得以轻重其手,欲活则 活之,欲毙则毙之。(《文献通考·刑考五》卷一百六十六) 从例(2)看,例(1)中的“杖”是指“重 杖”、“痛杖”一类的刑罚,可以称为“一顿重杖”或“一顿痛杖”。;再看唐代杜佑在《通典》中的记载: (3)宝应元年九月,刑部、大理奏:“准式,制 饬处分与一顿杖者,决四十;至到与一顿及重杖一 顿,并决六十。无文至死者,谓准式处分。又制饬 或有令决痛杖一顿者,式文既不载杖数,请准至到 与一顿决六十,并不至死。”(《通典·刑法三》卷一百六十五) 例(3)中有“一顿杖”的说法,根据皇帝的诏令,判“与一顿杖者”要打四十杖;所以,例中“决痛 杖一顿者”即“决一顿痛杖者”,甚至“杖”都可 以省略,“一顿杖”直接表示为“一顿”,如例中 “与一顿及重杖一顿”即为“与杖一顿及重杖一顿” 故从例(2)(3)来反观例(1)中的“赐杖一顿”,即可知其义为“赐一顿杖刑”之义,隋唐文献中的 “V一顿杖”或“V杖一顿”不是泛指,而是特指实

文档评论(0)

131****821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