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色季拉山冷杉林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docxVIP

西藏色季拉山冷杉林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藏色季拉山冷杉林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

生物量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特征数据的(reietal,1982;somotteal.,2007)是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础(galkoti,2008;ketuletal.,2001)。这对于深入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水文学过程、碳交换功能、评估系统生产力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vantal.,1998;向文化等,2002)。20世纪60—70年代,在“人与生物圈计划”(manandthebiosphereprogramme,简称MAB)和“国际生物学计划”(internationalbiologicalprogramme,简称IBP)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研究了陆地生态系统各植被类型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及其地理分布规律,植被生产力与气候因子、植物群落分布之间的关系,估算了地球生物圈的生物总量(Leithetal.,1975)。我国在7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林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潘维俦等,1978),此后相继开展了不同地带主要森林类型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陈辉等,1998;冯宗炜等,1982;蓝振江,2004;李文华,1981;李凌浩等,1998;林益明等,1996;刘广全等,2001;杨昆等,2006;叶功富等,2003;张祝平等,1989;周晓峰,1994),冯宗炜等(1999)对我国森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森林具有吸收CO2、减缓气候变化的作用(周玉荣等,2000),但人类活动破坏了森林,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下降(Garkoti,2008)。近年来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受独特地形地貌的影响,气候条件差异较大,水热条件多变,植物种类丰富,森林类型多样,垂直带谱明显(郑维列,1995),人为干扰相对较少。其中,暗针叶冷杉(Abiesgeorgei)林是西藏森林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西藏30个有林县中,冷杉林面积为70.5万hm2,蓄积量3.95亿m3,分别占这30个有林县森林总面积与总蓄积量的15.94%和33.44%,但缺乏西藏原始冷杉林的生物量数据。我们以色季拉山的急尖长苞冷杉(Abiesgeorgeivar.smithii)纯林为研究对象,对其生物量及分布规律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为估算该地区冷杉原始林的碳贮量和进一步研究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能量流动等生态功能过程提供科学数据。

1试验林的立地条件

试验在西藏林芝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93°12′—95°35′E,29°10′—30°15′N)进行,该站位于色季拉山境内,海拔3850m,属典型的亚高山温带半湿润——湿润气候区,冬温夏凉、干湿季分明。根据研究站的观测资料,该区年均气温-0.73℃,最高月(7月)平均气温9.23℃,最低月(1月)平均气温-13.98℃;近10年极端最低气温-31.6℃(1999年1月),极端最高气温24.0℃(2000年7月)。年均日照时数1150.6h,日照百分率26.1%;日照时数最高月份为12月,达151.7h,日照百分率40%。年均降水量1134.1mm,年均蒸发量544.0mm,6—9月份为雨季,占全年降水的75%~82%,其中8月份降雨最多,平均为294.2mm,占全年降水的30%,年均相对湿度78.83%。

试验林分为急尖长苞冷杉纯林,郁闭度0.8,固定样地内树木平均胸径45.6cm,平均树高33.6m,平均年龄200a左右;优势木胸径达110cm,树高51.6m。林下苔藓层极为发达,最大盖度超过90%。土壤为酸性棕壤土,土层平均厚度60cm,土壤发育程度较低,腐殖质化过程不太明显,林地内代表性剖面的理化性状分析结果见表1。

2乔木层生物量测定

在距林缘20m以上的地段设置具有代表性、面积为100m×100m的固定标准地1块,为了不破坏固定标准样地而保证进行长期定位观测,同时在附近布置2块20m×30m的辅助样地,用于砍伐树木或收获植物进行生物量测定。在固定标准地上连续划分出100个10m×10m的网格,于2001年9月底开始逐格对高于1.50m的树木进行每木标号、检尺,测定胸径、树高、枝下高和冠幅,并在方格坐标纸上绘出林木位置图。在每个网格中机械设置2m×2m的灌丛样方和1m×1m的草本样方各9个,调查植物种类、数量、盖度、高度和幼树(树高20~150cm)、幼苗(树高20cm)的生长情况。

2.1不同器官鲜质量及生物量变化

根据树木胸径大小,将林木划分为6个等级:I(5cm)、II(5~10cm)、III(10~30cm)、IV(3

文档评论(0)

182****83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