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龙头山遗址遗址发掘简报.docxVIP

内蒙古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龙头山遗址遗址发掘简报.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内蒙古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龙头山遗址遗址发掘简报

龙头山遗址位于赤峰土城子城南6公里的朗山北坡上。西与龙尾山相连,北与西林木伦河支流相连,东与西南方向的鲤鱼河接壤。平双公路穿经遗址东端,南北向傍河而行。因遗址地处山坳漫坡,地势开阔,绿草丛生,当地俗称“甸子”,经累年河水冲刷,坡面沟壑纵横,主沟西端沟叉山坡上,尚遗石砌围墙基址一处,形似“石城”,故石墙下主沟又称之为“城子沟”,遗址即以“城子沟”为中心,面积约25万平方米以上(图一)。

该遗址是1986年秋季为配合平双公路筑路工程,在沿线文物普查时发现的。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克什克腾旗博物馆的协助下,于1987年9月及翌年同月对其进行两次发掘,共布5×5平方米探方12个,揭露面积为300平方米,重点是对位于遗址中心的大型石砌围墙遗址进行试掘。通过初步发掘对这处遗址的重要内涵有所了解,清理出包括房址、墓葬、灰坑、灰沟等较为丰富的遗迹,出土大量陶、铜器和少量石、骨器等。现将发掘的主要收获简要报道如下。

一、遗迹及遗迹

因遗址面积较大,据地形暂将发掘地点划分为两个区域。Ⅰ区位于城子沟南侧,地势较为平缓,傍苇塘河,边缘有公路穿过,在此布方6个,因水土流失鲜见文化层,仅清理地表开口灰坑3座。Ⅱ区位于城子沟西部高坡,三面邻沟,西端直抵山脚。上述大型石砌围墙址即位于该区东端,正面俯视城子沟,方向东南。由于地处沟沿,两侧墙体多已塌落,后墙保存较好,地表墙体残高0.3—1.2米,石墙散落范围长约40余米、宽约40米,呈半椭圆形,面积近2000平方米。围墙内有保存良好的文化层堆积,厚度1米左右,包含有丰富的遗迹和遗物,由于它同墙外其它遗迹和遗物同属一种文化性质,因此对于认识遗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在围墙内和东墙外各布探方3个,其中T0402、T0802、T0803为墙内探方。

现以T0802、T0803西壁剖面为例说明遗址早晚堆积的层位关系(图二)。

第1层:黑灰土,质纯净,疏松,厚5—20厘米。分布较均匀,自北向南倾斜。含大量陶片,器类有鬲、罐、盆、钵、豆等。H1于地表开口打破该层。

第2层:灰黄土,含碳粒、红烧土块等杂质,质致密,较硬,距地表深5—20、厚10—20厘米。分布范围同1层。出有石刀及大量陶片,器类有鬲、罐、钵、盆等。H2开口该层下打破3层。另有H4、H5开口此层下亦打破第3层。

第3层:黄褐土,含较多烧土颗粒,局部更以烧土块粒多为特点,较硬,距地表深20—35、厚10—25厘米。分布同上。出少量动物骨骼及陶片。H3于该层下开口。另在该层下开口的还有H6、H7、F1和M1。

根据层位关系与内涵差异,上述遗存有分期划段的意义。

二、遗物

(一)西南缘壁面

保存不甚完整,个别不易辨认。

F1开口在ⅡT0802③层下,为一座袋状半地穴式房屋(图三)。

平面呈圆形,口径2.3、底径2.45、壁高0.65米。东北部被H7打破,门道不清。西南壁内收略呈袋状,壁面经修整,有明显的齿状工具浅痕,其余壁面陡立,似因塌落之故。居住面建于生土之上,坚实而平整,正中有一柱洞,直径20、深10厘米。贴西壁有一片火烧烤面,应为灶之所在。

房内堆积黄褐土,松软纯净,出一石环及少量陶片。

(二)灰坑加工特征

灰坑常见圆形袋状,形制较为规整,坑壁均留有工具修整痕迹,有的经火烧烤。亦有少量锅底状灰坑,较浅,未见加工痕迹。

H7开口ⅡT0802③层下。圆形袋状,口径1.65、底径1.8、深1.1米。坑壁有清晰的齿状工具痕,坑底平坦。内填灰褐土,含少量陶片(图三)。

H4开口ⅡT0402②层下。圆形锅底状,口径1.3、深0.66米。填灰褐土,含陶片较少。

(三)排水护沟生长

G1位于ⅡT0203西部,开口③层下,大体为南北走向,并略呈弧形,发掘部分在石墙外东北部,似为排水护沟。沟截面呈梯形,口宽底窄,口宽1.15—2.1、底宽约0.6、深1.4米(图四)。沟壁似有不明显的加工痕。

沟内堆积为灰黄土,质地松软,出一带柄铜刀及少量陶片。

(四)石棺木棺墓

M1开口在ⅡT0803③层下。梯形竖穴土坑,墓口长2.9、宽0.8—1.3、深2.85米。内置石椁木棺,墓向东北。

随葬品丰富,出有铜剑、斧(有木柄)、刀(带木鞘)、凿、锥、镞、大型铜牌饰、铜泡、联珠扣饰、簸箕形铜饰、动物带饰、砺石、穿孔骨甲片、桦树皮筒形罐等近二百件器物。

三、遗物

出土遗物大体可分为陶、石、骨和铜等类,以陶器为大宗。现分类介绍如下。

(一)罐内部分纹案

均为夹砂陶,陶质疏松,火候较低,色泽不一,多呈红褐色,少量灰褐及黑褐色。以素面为主,几乎都经抹光,多留有工具刮抹痕。

部分器物饰以纹饰。附加堆纹多见圆窝,常见于甗腰,亦用于鬲、鼎口沿或鬲、罐颈部,个别竖直饰于甗袋足或罐腹。另在一些器物局部常见的纹饰,是以压印的细密蓖点纹组合图案为主

文档评论(0)

lmz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