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材料信息说明评述类非选择题课件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总复习.pptx

获取材料信息说明评述类非选择题课件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总复习.pptx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专题四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人类遗传病

1231.(2023山东济南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女学传习所下图为清末《星期画报》第二期(1906年8月)刊发的《女学传习所开学》。

123提取材料信息,对画报描绘的女学传习所开学情形加以阐释。(一)信息提取1906年;女学传习所开学、西式房屋、门口挂龙旗、来宾五百多人、两江总督等高官在内、端大人的演讲等。

123(二)历史阐释(1)从女学传习所开学的时代背景角度作答。如中国面临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维新变法运动推动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清政府对兴办女学的重视(或:清末新政的实施);近代新式学堂建立的影响等。(2)从女学传习所开学情形的认识角度作答。如女学传习所盛大开学、西式房屋、端大人倡言美国等西洋女学文明,以及门口挂龙旗、端大人强调作皇太后的学生等两个层面的信息,反映了中国传统教育在进一步转轨的过程中,既吸纳西方先进教育思想,又固守传统的政治体制和纲常观念。(3)从女学传习所开学的评价角度作答。如女学传习所开学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新旧递嬗的时代特点;有助于提高女子的整体素质,促进中国传统教育的近代化;但在当时也不可避免要受缚于保守的体制与观念。(其他角度言之有理也可)

1232.(2023重庆教育联盟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番薯最先传到了菲律宾,在当地广为栽种,因而为了让与其贸易的福建商人所熟知,这些商人在明末把它引入福建种植,“初种于漳郡,渐及泉州,渐及莆,近则长乐、福清皆种之”。后来,番薯从福建传入江浙,广泛种植,接着在其他地区也推广开来。花生,又名落花生,最早在福建引种。到了清代,花生在全国各地普遍种植。

123大约16世纪末和17世纪前半期,已有一些中国商人、工匠、水手、仆役等,到墨西哥和秘鲁侨居经商或做工。由于他们是从福建月港经由马尼拉辗转而来的,因而被称为“马尼拉华人”,其中绝大多数为福建籍移民。据估计,从16世纪末至17世纪中叶,移居拉丁美洲的马尼拉华人有五六千人。据记载,早在16世纪,墨西哥城和阿卡普尔科就已出现了“唐人街”或“唐人城”。——摘编自林国平《闽人与海外农作物的传入》提取材料中的一则或多则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评述。(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历史信息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述准确全面。)

123示例一历史信息:番薯、花生在福建种植。历史现象:近代物种交流改善明清时期国人的生活。评述:新航路开辟后,随着人口迁徙,物种也出现了大交流。欧洲人把亚欧大陆的马、牛、猪、羊等家畜家禽,小麦、燕麦、大麦等农作物引入美洲;美洲特产番薯、花生、玉米、番茄、南瓜等也流向世界各地。随着明末中外贸易的发展,美洲物种也引入中国。高产作物的推广种植,丰富了国人的食物种类,改善了饮食生活,还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部分粮食可以投入市场,有更多的土地可以从事多种经营,种植经济作物,从而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123示例二历史信息:马尼拉华人到达美洲。历史现象: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促进洲际人口流动。评述: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进行殖民扩张,将美洲墨西哥、亚洲菲律宾侵占为殖民地。他们在这两大殖民地之间,横跨太平洋,开展贸易。他们使用西班牙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运载大量中国生产的生丝、丝绸、棉布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长期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使得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福建人在商贸过程中迁徙到马尼拉,进而跨洲移民至拉丁美洲,在拉丁美洲形成了唐人街、唐人城,促使中华文化传播至拉丁美洲。

1233.(2023北京海淀高三上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设立太学。太学是一所儒学专门学校,以考试取得的实际等级作为授官依据。当时太学生的来源有两途:一是选拔京都或京郊内年龄18岁以上“仪状端正者”;另一种是地方郡国选送“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摘编自孙培青、杜成宪《中国教育史》材料二东汉中期以后,世代累居高位的世家大族子弟可依靠门第而受业于太学。晋武帝创立国子学,规定专门招收“国之贵游子弟(注:士族子弟)”。“太学之与国学,斯是晋世殊其士庶,异其贵贱耳”。根据规定,五品官以上子弟许入国子学,六品官以下子弟只能入太学。——摘编自张旭华《试论国子学的创立与西晋门阀士族的形成》

123材料三唐代并设国子学、太学及四门学,分别招纳三、五、七品以上的官宦子弟。自唐末宋初开始,士族地位日降,平民地位日升,这也反映于教育制度之中。宋代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得入国子学,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及庶人之俊异者得入太学,入学资格较唐代大为放宽。贵族性质较浓的国子学更逐渐为太学所取代。而且政府与社会皆看重科举取士,太学毕业生往往须参加会试或廷试始能出仕。——

文档评论(0)

qwere11111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音乐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