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指南.pdf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指南

(征求意见稿)

一、总体要求

(一)规划目的

基于灾害事故风险、应急避难需求和可用应急避难资源等

分析结果,科学确定本级行政区应急避难场所分级分类建设布

局和功能要求,构建城乡空间布局合理、资源共建共用、功能

设施完备、平急(疫/战)综合利用的应急避难场所体系。

(二)规划原则

贯彻新发展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

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适应建立大

安全大应急框架和健全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新任务新要求,

统筹发展和安全,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维护社会

稳定。

突出规划指导作用。将编制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作为科

学合理规划、高标准建设应急避难场所的必要前提,坚持需求

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突出分级分类,科学规划设计本

1

——

级行政区适宜级别类型的应急避难场所,增强规划的针对性、

科学性、指导性和可实施性。

突出区域风险特征。突出不同区域特点和灾害事故特征,

充分考虑当地地理地质环境、气象水文条件和人口分布、土地

资源、城乡产业布局、公共设施与场地空间等因素,做好本级

行政区安全风险分析,合理确定应急避难需求。

统筹资源共建共用。融入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战略等,

积极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平急、平疫、平战结合,加强防灾防疫

防空应急避难资源,以及公共文化、教育、体育、旅游和城乡

基础设施等融合共建共用。

(三)方向重点

科学布局各级各类应急避难场所。按照分级负责、属地为

主、分级响应调度资源的原则,在遵循国土空间规划、开展国

土空间规划专项评估的前提下,以社区生活圈为基本安全单元,

合理规划省级、市级、县级、乡镇(街道)级和村(社区)级

应急避难场所布局。按照建筑及场地类别、总体功能定位及避

难时长、避难种类、避难面积、避难人数、服务半径和设施设

备及物资配置等,科学设置室内型和室外型、综合性和单一性,

以及紧急、短期、长期应急避难场所。可根据特殊需求及功能

需要设置特定应急避难场所。

统筹各类应急避难资源合理建设。新建应急避难场所与城

乡公共设施、场地空间和住宅小区等同步规划、建设、验收和

交付;改造应急避难场所充分利用学校、文体场馆、酒店、公

园绿地、广场,以及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的办公用房、

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设施和场地空间;指定应急避难场所充分

——2

利用集贸市场、文旅设施、福利院等资源。新建、改造和指定

应急避难场所,统筹防灾防疫防空等多功能兼用进行设计,或

为其预留必要功能接口。

加强室内型、综合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新建、改造和指

定应急避难场所,优先规划建设室内型、综合性应急避难场所,

并提高安全性和舒适水平,适应多灾种、跨区域、长时间应急

避难需要。2025年底前,综合性应急避难场所至少可满足本级

行政区所需应急避难总人数的60%,室内可容纳避难人数不低

于室内外可容纳避难人数的20%;2035年底前,城乡布局合理、

资源统筹共享、功能设施完备、平急(疫/战)综合利用、管护

使用规范,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本级行政区应急避难场所

体系全面建立,满足城乡人口避难需求的应急避难场所全覆盖。

加强城镇应急避难场所标准化改造。通过综合评估,对城

镇地区已建成应急避难场所存在功能不足、配置简陋等情况进

行升级改造,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在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

旧街区和城中村等存量片区功能改造中,更新改造公共设施或

场地空间时同步完善其应急避难功能。选择配建地下人防掩蔽

场所的公共建筑、住宅小区和地上人防疏散基地,以及公共文

化、教育、体育、旅游设施等,进行平急(疫/战)两用改造。

加强乡村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充分利用乡镇(街道)和村

(社区)的办公用房、学校、村民活动室、文体场馆(设施)、

公园、广场等公共设施和场地空间,规划建设应急避难场所。

一般情况下,1个乡镇至少设置1个乡镇(街道)级应急避难

场所,1个行政村至少设置1个村(社区)级应急避难场所。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502613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