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关于反应热的测量和计算公开课第1页,讲稿共20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4、已知键能:N≡N946KJ/mol,H-H436KJ/mol,H-N391KJ/mol,写出合成氨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1、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1摩氯化氢气体,放出92.3kJ的热量课前检测:写出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25℃,101kPa时).2、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溶液反应生成2摩液态水,放出114.6KJ的热量3、1摩石墨转化为金刚石固体需吸收1.5KJ的热量第2页,讲稿共20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交流与讨论在前面的热化学方程式中提供了几个反应热的数据,那么,这些数据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的呢?计算获得实验测得第3页,讲稿共20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量热计一、反应热的测定1、实验仪器:第4页,讲稿共20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1、实验仪器:简易量热计第5页,讲稿共20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思考:1、量热计直接测得的数据是焓变的数值吗?不是,是体系温度的变化2、根据体系温度变化可以求得什么物理量?可以求得反应吸收或放出的热量Q=cmΔt第6页,讲稿共20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Q==c·m·Δt Q:反应放出的热量。m:反应混合液的质量。c:反应混合液的比热容。Δt:反应前后最大的温度差2、实验原理:我们如何得到上述数据呢?观看实验演示第7页,讲稿共20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温度实验次数起始温度t1/℃终止温度t2/℃温度差(t2-t1)/℃HClNaOH平均值12320.0020.0021.0020.0020.4021.2023.4523.5023.3520.0020.2021.103.453.302.25请算出该反应的Q本实验中,我们所用一元酸、一元碱的体积均为50mL,它们的浓度均为0.50mol/L。由于是稀溶液,且为了计算简便,我们近似地认为,所用酸、碱溶液的密度均为1g/cm3,且中和后所得溶液的比热容为4.18J/(g·℃)第8页,讲稿共20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在稀溶液中,强酸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液态水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Q=1.4kJΔH=-1.4kJ/molΔH(中)=-1.4×40kJ/mol=-56kJ/mol强酸、强碱反应:H+(aq)+OH-(aq)=H2O(l);△H=-57.3kJ/moLH+(aq)+OH-(aq)=H2O(l)△H=-1.4kJ/moL401401401H+(aq)+OH-(aq)=H2O(l)△H=-56kJ/moL第9页,讲稿共20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问题探究有人建议用50mL0.55mol/LNaOH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数值会更加准确。为什么?可以保证盐酸完全反应。使测得的热量更加准确。如果按照同样的方法和同样数据测定盐酸和氢氧化钾或硝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热,结果所得到的反应热数值基本相同,为什么?第10页,讲稿共20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注意】中和热测定时,溶液的浓度宜不宜,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时H2O的系数必须为,用文字叙述时用值,但用△H叙述时必须用值。小大1正负例如:HCl(aq)+NaOH(aq)=NaCl(aq)+H2O(l)=-57.3kJ/mol文字叙述:该反应的中和热为,△H为。H57.3kJ/mol-57.3kJ/mol第11页,讲稿共20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如何测出反应①的反应热:①C(s)+1/2O2(g)==CO(g);ΔH1=?②CO(g)+1/2O2(g)=CO2(g)ΔH2=-283.0kJ/mol③C(s)+O2(g)=CO2(g)ΔH3=-393.5kJ/mol①+②=③ΔH1=ΔH3-ΔH2=-393.5kJ/mol+283.0kJ/mol=-110.5kJ/mol应用了什么规律?ΔH1+ΔH2=ΔH3第12页,讲稿共20页,20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呼吸衰竭ppt(共40张PPT).pptx VIP
- 7.1《风景谈》课件(共41张PPT)(含音频+视频).pptx VIP
- QXT3传感器中文操作手册.pdf VIP
- 病理科医疗质量自查表.docx VIP
- 菲亚特博悦说明书.docx VIP
- 2014-6-30电力变电站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围墙、防火墙.pdf VIP
- 上海市市东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pdf VIP
- 《半导体物理与器件》教学大纲.docx VIP
- 2025青海公司所属华电(格尔木)能源有限公司面向华电系统内外招聘180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教案.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