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居住区发展历程.docx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住区规划发展60年历程与展望

开 彦 赵文凯

摘要:中国住区规划60年发展一直与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的变革有着紧密

的关系。早期50-60年代受西欧和前苏联的影响,邻里单位理论逐渐由扩大街坊演变成以小学半径为规划范围小区概念。但是,在“先生产、后生活”原则下,住区规划发展几乎停滞。进入70-90年代社会经济复苏,在规划理论上形成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的规划空间结构模式。试点小区、小康住宅的研究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小区的模式发展。98年的商品房市场的推进使住区规划呈现了多样化、多极化和多品种的局面,居住环境和居住品质都有了极大的提高。

的关系。早期50-60年代受西欧和前苏联的影响,邻里单位理论逐渐由扩大

街坊演变成以小学半径为规划范围小区概念。但是,在“先生产、后生活”

原则下,住区规划发展几乎停滞。进入70-90年代社会经济复苏,在规划理

论上形成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的规划空间结构模式。试点小区、小

康住宅的研究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小区的模式发展。98年的商品房市场的推进

使住区规划呈现了多样化、多极化和多品种的局面,居住环境和居住品质都

有了极大的提高。

前言

中国住区规划发展经历了早期邻里单位和扩大街坊逐步演变为完整的小区开发模式,市场化的运作机制赋予了住区规划新的创新活力,住区环境和居住品质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

中国住区规划发展经历了早期邻里单位和扩大街坊逐步演变为完整的小区开发模式,市

场化的运作机制赋予了住区规划新的创新活力,住区环境和居住品质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

“萝卜快了不洗泥”我国大多住区规划设计受市场的控制影响,只重视外表而不关注内在,

只讲花园而不重视室内性能。希望本文能提供一些思考和启示。

图1现代居住区规划理论的引入与早

图1

居住是人类基本的生存需求之一,因人的社会属性而聚居在一起,形成居住区。居住区的形态受到生产力水平、地理气候条件、家庭结构、建筑技术、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工业革命后,城市内部的居住环境受到巨大威胁,19世纪末很多工业发达国家开始针对居住拥挤、日照通风

不良、环境恶化、卫生设备落后等问题相继颁布的改善居住条件的法案,有关学者也开始寻求对策,逐步形成了现代居住区规划的理论。

邻里单位理论及在我国的实践

图2雷德朋规划方案图4 曹阳新村总平面1929年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以控制居住区内部车辆交通、保障居民的安全和环境安宁为出发点,首先提出了“邻里单位”的理论(图

图2

雷德朋规划方案

图4 曹阳新村总平面

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不必穿过城市道路;邻里单位的中心是小学和生活服务设施结合的中心广场或绿地布置;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是5000人左右,占地约160英亩

(约合65公顷)。

1928年C·斯坦因和H·莱特提出了美国新泽西州雷德朋规划方案是邻里单位理论的最早实践

图3 复外邻里(图2)。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国住房奇缺,邻里单位理论在英国和瑞典等国的新城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我国在50年代初曾借鉴西方邻里单位的规划手法来建设居住区,如北京的“复外邻里”和“上海曹阳新村”(图9-3、9-4)。居住区内

图3 复外邻里

扩大街坊与居住小区理论的引入

图5北京百万庄小区在邻里单位被广泛采用的同时,前苏联提出了扩大街坊的规划原则,与邻里单位十分相似,即一个扩大街坊中包括多个居住街坊,扩大街坊的周边是城市交通,保证居住区内部的安静安全,只是在住宅的布局上更强调周边式布置。1953年全国掀起了向苏联学习的高潮,随着援华工业项目的引进,也带来了以“街坊”为主体的工人生活区。北京棉纺厂、酒仙桥精密仪器厂、洛阳拖拉机厂、长春第一汽车厂等都是解放布置的翻版,50年代初建设的北京百万庄小区(

图5

北京百万庄小区

但由于在日照通风死角、过于形式化、不利于利用地形等问题,在此后的居住区规划中较少采用。

20世纪50年代后期产生小区的概念,前苏联建设了实验小区——莫斯科齐廖摩什卡区9号街坊,其特点是不再强调平面构图的轴线对称,打破了住宅周边式的封闭布局,并且

增加配套服务设施,除学校、托儿所、幼儿园、餐饮和商店外,还建有电影院和大量的活动

场地。小区与街坊的不同之处在于:组团内不设公共服务设施,具有更加安静的环境;打破了住宅周边式的封闭布局,不再强调构图的轴线对称;配套设施更加齐全。

小区规划的理论一经传入我国即被广泛采用,1957年,在苏联专家指导下规划的北京夕照寺小区,占地15.3公顷,居住5000人,设有一套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是我国早期的居住小区范例(图

图6 夕照寺小区

居住小区理论的早期实践

图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完全福

文档评论(0)

hao187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武汉豪锦宏商务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IP属地湖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20100MA4F3KHG8Q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