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市2023—2024学年度高三年级期末统一考试 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

驻马店市2023—2024学年度高三年级期末统一考试 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驻马店市2023—2024学年度高三年级期末统一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所谓尺牍,本义为一尺长的木简,作为早期书写材料,最先泛指书写在尺牍上的所有文字,后来逐渐演变为书信的别称。到了宋代,尺牍在书信的泛称之外,又收缩意义范围,特指一类私密随意的专门书信。许多书信研究论著对尺牍含义的历史演变和文体属性认识不够清晰。如付梅《北宋尺牍研究》认为:“随着文体发展的完善,尺牍内容范围日益收缩而至于成为私人往来书简的统称。”实际上,尺牍的文体内涵与私人往来书简仍有不同,需要细加辨析。

尺牍在宋代逐渐从“书”中分离出来,发展成一种专门的书信亚文体。“尺牍”与“书”的不同已有不少学者注意到,当代研究者更明确了二者的区别。浅见洋二从“公”与“私”的视角来看待“书”与“尺牍”的分离,“书”偏指公开性的书简,而“尺牍”更倾向于私人性、私密性的书简。艾朗诺则从正式与非正式的角度来看待“书”与“尺牍”的不同。朱迎平更具体地分析了“书”与“尺牍”的区别:“‘书’多用来阐述观点、表明立场,往往用于正式的场合;‘尺牍’则篇幅短小,使用随意灵活,常用于朋友间的日常交往。”

尺牍从“书”中分离出来后,便有了专属的含义和特征。简而言之,“尺牍”特指宋代士人交往中私密性的、非正式的书信,这类书信往往施于亲友之间,多谈日常琐事,极具生活气息,以平常语言书之,行文散漫,但往往涉笔成趣,颇见性灵,故为后世所重。钱锺书曾贽赏唐宋以降在笔记、书牍中相沿不绝的“自由自在的家常体”文字,又以桐城派认为“古文”要避免“尺牍气”来反证尺牍与古文的不同。宋代产生了一批尺牍大家,如欧阳修、苏轼、黄庭坚,他们的尺牍作品为后世提供了格式与典范。在他们的影响下,元明清三代涌现出一大批尺牍作家及尺牍专集。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端也受到宋人尺牍的启发。现代散文主张言、文合一,特重个性的真实流露,对尺牍青睐有加。周作人反复研读古人尺牍,欣赏宋人尺牍之个性自然、文情俱胜,反对古文的造作,推崇苏黄尺牍,用宋人尺牍为新文学张目,他本人的尺牍写作也成绩斐然。可见,在中国新文学的发端发展过程中,宋人尺牍的影响不容忽视。

(摘编自李贵、张灵慧《论宋代书信体类的消长与创新》)

材料二:

宋人尺牍突出的成就是文学性的提升,首先表现在尺牍应用功能分化。宋代以前尺牍概念广及一切公私书函,应用性是其首要功能。宋人将尺牍文体礼仪通用的应用功能分入启、状之中,尺牍就从虚文客套中解放出来,专门用以知己私交之间传情达意。同时,宋代社会经济文化繁荣,文人生活条件优越,书信往来空前便利。于是人生悲喜、评书论文、日常琐事,种种内容皆得以在尺牍之中细细铺陈,内容便空前丰富起来。宋人尺牍文学的特质是建立在这一时期尺牍繁荣发展的基础上的,出现了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大批大家的尺牍精品。其中欧阳修作为一

【高三语文第1页(共8页)】

代文宗,有着无与伦比的示范意义与号召力。在他的人格魅力投射之下,只言片语皆成经典,极大地提升了尺牍的地位与价值。大家精品是宋人尺牍繁荣最为明确的表征,也最能体现宋人尺牍的文学特质:尺牍文本被纳入立言、世范的教化系统中,得到人们的重视;尺牍艺术特质得到发展,出现了大量神思隽永的短简,具备了文学观赏价值与艺术性。

尺牍拥有广泛的读者,有了传世的自觉,开始向正统文学靠拢并承担教化职能。尺牍作为施于亲友之间的应用文,有着确定的接受对象。按理说,尺牍注重私密性,存世数量当不容乐观,而实际上宋人尺牍存世数量相当惊人。众多明文嘱托“勿示人”的作品仍传布天下,范仲淹家书更是刊行天下,为士子品题鉴赏。成为阅读文本的宋人尺牍自觉向正统文学靠拢,关注思想艺术价值,便自然有了传世的自觉。“尺牍单简,亦必立稿”的欧阳修是典范,周必大整理他的著述时发现其作品多有别本,以至于一本有三四种版本不同者,这可见宋人写作尺牍的审慎态度。欧阳修对《范文正公神道碑》坚持己见,绝不妥协,意在让作品“取信万世”“为后生法”。这正是文人士大夫的责任感与担当意识所在,其根源在于正统文学的教化思想。

尺牍有关人之德性,不可信手而为,因此不得不考虑作品对后学的影响,这种顾虑本身即印证着尺牍文学功能日益强化的现实。重视德性与教化的评论是宋人尺牍批评的主流,可知不论是作者还是评论者心中皆有读者的存在。尺牍可以敦世风、补世教,昭示着作者企望以文传世,留其品性志向的用心,其地位上升自不待言。

尺牍被注

文档评论(0)

藏珠阁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付费阅读后,再购买,只需补差价。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