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前后苏沪剪辫风潮.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辛亥前后苏沪剪辫风潮

西方传教士的写实绘画可清楚的看见金钱鼠尾(约乾隆时期)

1645年5月,清军南下攻占南京后,清朝统治者为了用同化风俗的办法来彻底铲除汉人的民族意识,消弭反清斗争,颁布了薙发令,即剃头令。规定“京城内外限旬月,直隶各省地方,至部文到日亦限旬月,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1]满清的这种做法深深刺痛了汉民族的自尊心,认为这对身体的摧残如同阉割一样,既是破坏身体完整性,也是对自我族属身份、文化传统的一种背叛。薙发令遭到大江南北普遍的反抗,尤其是清军立足未稳的江南地区。南京六合县督学马纯仁在薙发令下后,“不告妻子,竟赴龙津浮桥,自沉于河”,袖间大书曰:“朝华而冠,夕夷而髡。与死同心,宁死厥身。一时迂事,千古夏人。”[2]江阴“诸生许用大言于明伦堂曰:‘头可断,发不可薙!’”后江阴城破,“许用亦合室自焚。”[3]常熟诸生徐怿“薙发令至,服布袍,别亲族,题壁曰:‘不欲立名垂后代,但求靖节答先朝。’夜半自缢。”[4]在江苏人民喊出“头可断,发不可薙”口号的同时,清军以“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5]的暴力手段强推薙发令,制造了“扬州十日”等惨案。经过清初一场“留头不留发”和“留发不留头”的抗争,男子薙发蓄辫成了满清统治中国的重要象征。

清初,剃头令规定:头顶只留发一钱大,大于一钱要处死。清初满人皆此风俗:头顶只有金钱大小一片头发,蓄做手指粗细的小辫子,须得能穿过清铜钱的方孔才算合格。从清乾隆年间来中国的外国人的画作中可以看到这种辫子的形式。乾隆后期,头顶着发的部位虽没有变,但面积已远不止于一个金钱大,而是有四或五个金钱大,相当于一掌心面积,蓄发数量明显增加。清代嘉庆以后的男子发式逐步演变为将顶发四周边缘只剃去寸许,而中间保留长发、分三绺编成辫子一条垂在脑后,名为辫子或称发辫。这种辫子也是我们从电视上看到,可以说是很熟悉的,但也常会把这种辫子当成清代统一的样式,其实这不过是清后期男子辫子的样式而已。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清朝统治的逐步衰败,革命党人以“剪辫”为手段激发民众的反清意识,推翻清廷统治。1900年7月,《苏报》主笔章太炎在上海张园参加有80余社会名流的集会,会上准备以上海为基地,武汉为前线,湖广为策应,组织南方军队,北上拘押慈禧太后,把光绪皇帝营救出来,然后推翻满清,建立汉人执政的君主立宪国家。参加者有退隐的高官文廷式、马相伯,有曾国藩的大幕僚容闳,还有知名学者严复等。会上,章太炎激昂慷慨,表示要彻底反满,不与光绪皇帝共戴一天,并“剪辫断发”,走上了反清革命的道路。据考证,这是中国文人在中国本土剪下的第一根辫子。[6]章太炎为表示决心,专门写了篇古色古香又颇具理论深度的《解辫发》一文。由于他在知识界和社会上的影响,这篇文章实际上成为了清末剪辫风潮的宣言书。

1906年7月30日,《大公报》以“剪发易服议”为题,连续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指出剪发易服为世界大势所趋,是国家自强的必须,极力推崇欧美发式和服饰。“吾国之所以未能与世界帝国相平等者,……实以剪发易服未断行。……当英破吴淞攻塘沽联兵烧我圆明园,此已宜除成见、振作奋发、剪发易服以图自强”;不剪易“一碍于卫生,一妨于实业……一阻于尚武”;剪发易服之利,一在“振国民之精神”,一在“息列邦之窥伺”。[7]1909年《东方杂志》上的《游美略说》称:“来美者必须于上海剪发改装,在船及入境,一切始便”。[8]1910年上海《民立报》发表《总办耻作拖尾奴》、《剪去烦恼根》、《剪辫议之复活》、《学生立志剪辫子》、《辫发之死刑将近》、《剪发有先后之分》等多篇关于剪辫文章,[9]剪辫问题逐步成为当时社会的一个热点,尤其是在风气最为开通的上海。

1911年1月15日,由前刑部侍郎,出使美、秘、墨、古大臣伍廷芳发起,上海各界在张园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剪辫大会。《大公报》报道:“赴会者车水马龙,络绎不绝,午后聚集已逾二万余人。”会场“中设高台,旁列义务剪发处,理发匠十数人操刀待割。其时但闻拍掌声,叫好声,剪刀声,光头人相互道贺声,剪辫者有千余人。园主叔和观察谓:‘自开园以来,未有如斯之盛况’……计二小时间,当场剪发者已得三百余人。”[10]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起义或独立,同时下达剪发令。江苏地区光复后,迅速掀起了剪辫浪潮。从上海、南京等中心城市迅速向中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发展。远在苏北的沭阳一带就有“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的民谣,剪辫在无形中成为与清政府决裂、赞同革命与否的一个政治标志。

上海光复后,沪军都督陈其美立即剪掉了辫子,并张贴剪辫告示,明令“自汉起义,各省响应。凡我同胞,一律剪辫;除去胡尾,重振汉室。”[11]于是上海形成剪辫高潮。之后,“光复实行剪辫团”、“义务剪辫团”等团体纷纷成立。革命者在大东门、火神门、小南门等处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