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PAGE5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34/T1631—2023
(代替DB34/T1631—1998)
水稻二化螟测报调查规范
FORMTEXTRulesforinvestigationandforecastoftheRiceChilosuppressalis(Walker)
(征求意见稿)
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代替DB34/T1631—1998《水稻作物害虫测报调查规范水稻二化螟》,与DB34/T1631—1998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的内容(见第2章);
b)修改了“冬后基数调查方法”的有关内容,删除了稻草剥查内容和表2(见3.2、1998年版第2章);
c)增加了“计算方法”的内容,删除了附录A1的内容(见3.3、1998年版附录A);
d)修改了“调查方法”的内容,同时修改表2内容(见4.2);
e)删除了“二化螟各龄幼虫特征和蛹的发育分级”,增加了附录A3的内容(见1998年版3.3、附录A3);
f)修改了第5章“调查时间”的内容,增加了“计算方法”,删除了附录A2(见5.1、5.3、1998年版附录A);
g)修改了第6章“灯诱和性诱时间”、“灯诱诱测方法”的内容、增加了“性诱监测方法”的有关内容(见6.1、6.2、6.3);
h)修改了第7章“调查方法”和表8的有关内容,增加了“计算方法”,删除了附录A4(见7.2、表8、7.3、1998年版附录A);
i)增加了“预测方法”的内容(见第8章);
j)删除附录A3“发育进度及寄生率”的内容(见1998年版附录A);
k)修改了附录A“发生程度数量分级标准及防治指标”的相关内容(见附录A1.1);
l)删除了附录C的表C1、表C2、表C3、表C4、表C5、表C6的内容(见1998年版附录C);
m)删除了图A和附录D的内容(见1998年版附录D)。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安徽省植物保护总站提出。
本文件由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安徽省植物保护总站、安徽省农村综合经济信息中心、安徽省桐城市植保植检站、池州市农业科学院、六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宿松县农业综合技术服务推广中心、绩溪县种植业服务中心、宣城市宣州区植保植检站、霍邱县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黄山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滁州市南谯区农业农村技术推广中心、东至县农业农村综合技术服务中心、凤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庐江县植保植检站、无为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望江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技术推广中心、池州市贵池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肥西县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旌德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何振辉、方向群、石扬娟、周爱萍、吴秀俊、郑兆阳、徐建鹏、邓斌、冯晓霞、胡秀娟、王军、胡佳贵、柏新盛、翟勤、姚卫平、韦刚、夏海生、岳伟、徐进才、杜亮、刘元兵、陈曦、汪继承、叶爱青、王蓓蓓、马洪管。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1998年首次发布为DB34/T1631—1998,2023年第一次修订。
水稻二化螟测报调查规范
1范围
本文件确立了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Walker)]的测报调查规范,并规定了越冬虫口密度和死亡率调查、幼虫和蛹发育进度调查、卵块密度和孵化进度调查、成虫诱测、螟害率和冬后各代虫口密度调查、预测方法、数据记载与归档。
本文件适用于二化螟的测报调查。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越冬虫口密度和死亡率调查
3.1调查时间
越冬前和越冬后各调查一次。冬前结合末代螟害率调查进行;冬后在越冬幼虫化蛹始盛期(参照当地历年同代始盛期)进行。
3.2冬后基数调查方法
主要调查稻桩,按当地主要有效越冬虫源田分2-3个类型,每类型田选择有代表性的田3-4块,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2m2-4m2(依据外露稻桩的多寡决定取样面积大小)。在未翻耕田内,每点随机挖取20-60丛稻桩;在翻耕田拾取5个样点内的全部可见稻桩。虫口密度很低时,可适当增加取样数量,剥查总活虫数应不少于30头。冬后有效虫源地除稻桩外,还有油菜、麦类、蚕豆、紫云英等,因此,对上述虫源量较多的地区或年份,也必须调查。调查结果计入表1。
根据剥查的越冬数据,计算越冬虫口密度、死亡率和寄生率。
表1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