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海洋化学
知识点1
海洋中存在的一些气体,如氧气、一氧化二氮、一氧化碳、甲烷等,会因为
人类活动或其他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而偏离保守行为,故将其称为非保守的
活性气体。氮气、氩气、氙气等则不受人类活动或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而偏
离保守行为。
知识点2
化学耗氧量(ChemicalOxygenDemand,简称COD)是以化学方法氧化水样
中的还原性物质,主要是有机物,所消耗的氧化剂以氧表示的量。
知识点3
生物需氧量(BiochemicalOxygenDemand,简称BOD)是指在一定期间内,
微生物分解一定体积水样中的某些可生化降解的物质,所消耗的溶解氧的量。
知识点4
从质量的角度来说,海洋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约占海水总质量的85.79%。
知识点5
溶解氧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表层海水温度自赤道向两极高
纬度地区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对溶解氧含量产生显著影响。
知识点6
在水体稳定度比较好且生物光合作用较强烈的海区真光层内,在海洋表面以
下数十米深度,可观察到由浮游生物光合作用所形成的溶解氧极大值,其出现深
度通常与初级生产力最高的层次相一致。
知识点7
溶解氧和pH都是反映水环境健康的主要指标。当前低氧已经成为世界范围
内沿岸物理交换不良水域的一个主要环境问题。伴随低氧现象而出现的近海局部
季节性酸化现象,与开阔大洋相比危害更加显著。典型的例子如墨西哥湾、长江
口、珠江口、渤海湾季节性大范围底层酸化现象。
知识点8
pH指溶液中氢离子的活度的负对数值,海水pH常用实用标度表示。在天然
海水正常pH范围内,其酸碱缓冲容量的约95%是由二氧化碳碳酸盐体系所贡献。
在几千年以内的短时间尺度上,海水的pH主要受控于该体系。
知识点9
海水的pH一般在7.5~8.2变化,属于弱碱性范围。
知识点10
通常海洋表层水为弱碱性,pH在8.0~8.2。工业革命以来海洋吸收了人类排
放二氧化碳总量的1/3,对减缓全球变暖具有重要作用,但海洋持续吸收大气二
氧化碳会导致pH下降,即海洋酸化。
知识点11
海洋生物的钙化过程吸收海水中的碳酸盐,这个过程并不移除二氧化碳,却
导致海水pH降低和游离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反而促进海洋酸化。
知识点12
近岸上升流是海洋中重要的高生产力区,其共有的环境特征(相对于其邻近
海区)是温度和溶解氧含量较低、营养盐含量较高、盐度也较高。
知识点13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比大气二氧化碳储库大得多。海洋对气候变化的
影响不仅在于海气间热量和其他能量的交换,而且海气间物质(二氧化碳、甲烷
等)的交换同样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海洋碳储库的各种微小变化可能对大气二氧
化碳产生很大的影响。
知识点14
溶解无机碳是海水中最大的碳储库,溶解有机碳是海水第二大碳储库。
知识点15
全球大洋最强的二氧化碳吸收区域位于北大西洋。
知识点16
温室气体是指大气中那些能够吸收地球表面放射的长波红外辐射、对地球有
保温作用的气体。温室气体中最重要的是水汽,它在大气中的含量不受人类活动
的直接影响。直接受人类活动影响的主要温室气体是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和
臭氧等。
知识点17
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为世人熟知并引起世人的重视,但其资源效应却常被忽
视。如同天然气一样,二氧化碳也可实现工业开采。二氧化碳气田中产出的高纯
度二氧化碳用途广泛,可用于食品工业,生产碳酸饮料;干冰用于人工降雨、灭
火,作为清洗剂用于汽车工业、电子工业、船舶业、核工业、印刷业等;二氧化
碳也可与其他化工原料一起合成尿素等。
知识点18
高二氧化碳水平下,部分海洋浮游藻类和植物类群的生长和光合作用会增
强,但这不是普遍规律。对其他物种来说,高二氧化碳和酸化会对它们的生理产
生负面的影响或不产生影响。
知识点19
海洋在气候系统中的地位:①全球海洋吸收的太阳辐射(Qs)占进入大气
顶的总Qs的70%左右。②海洋有着极大的热容量。相对大气运动,海洋比较
稳定,运动和变化比较缓慢。③海洋是地球大气系统总二氧化碳最大的汇。
知识点20
厦门大学教授焦念志提出了海洋储碳新机制—“海洋微型生物碳泵”
(MicrobialCarbon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二零二四年度家族企业股权分割与传承协议范本.docx VIP
- 海尔集团岗管理手册.doc VIP
- 中医治疗脊椎病.pdf
- 空调加雪种培训.pptx
- 海尔集团员工关系管理手册.doc VIP
- 一类、二类医疗器械及其零部件、三类医疗器械研发生产新建项目环评可研资料环境影响.docx VIP
- 2024年中国智能手表行业研究报告-智能手表-健康生活的亿万级赛道(摘要版).pdf VIP
- 山东省济宁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卷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VIP
- GBT33469-2016耕地质量等级.docx VIP
- 《中等职业学校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专业人才培养规范》(发布稿).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