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君臣关系(论文资料).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的君臣关系

摘要:中国古代微妙的君臣关系,君有君的驭臣之术,臣有臣的弄君之术,

千百年来这两术都在斗争中不断发展,日臻完善。君臣之间势力此消彼长,不过

是统治阶级内部权力争夺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君臣;权术;制约

原始儒家的君臣观念是开放的,理想的君臣关系是平等对待的关系。孔子说:

“君对臣以礼相待,臣为君做事尽忠。”孔子时代的“忠”是诚信的意思。孔子

说:“为朋友谋划能不尽忠吗?”臣对君的忠心,与为朋友的尽忠没有什么不

同。鲁穆公问子思:“什么样的人是忠臣?”子思回答:“经常指出国君缺点的

人,可以称为忠臣。”这里臣对君的忠表现为谏诤。所以唐朝的魏征说,希望做

良臣,而不要做忠臣。因为忠臣可能会遭杀身之祸,君主也会因此而落个骂名。

后来,“忠”的涵义逐渐变化,变成了在下者对在上者的诚信态度,忠言就不再

逆耳,而是悦耳了。清朝人钱大昕说:“后人但以忠为臣道,又以捐躯殉国者

为忠,而忠的含义就狭隘了。”现在我们理解的忠,意义就很狭隘,这种狭隘的

君臣意识渗透在中国人的上下级人际关系中。

春秋时期,以及之后的战国时期,君臣关系是一种松散形式的结合。在战国

群雄争霸形势的逼迫下,各国君主莫不求贤若渴,连比较弱小的燕国君主燕昭王

也筑黄金台求贤臣。郭隗先生以四类君臣关系供他选择:“帝者与师处,王者

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帝者与师处”,君臣是辅政王与君主的关

系;“王者与友处”,君臣是朋友关系;“霸者与臣处”,君臣是正常的工作关系;

“亡国与役处”,君主役使臣子如奴才,君臣是主奴关系。在前两种情况下,君

臣是合作的关系,是儒家所提倡的。在中国历史上,这四种君臣关系始终是并存

的,并没有一种单纯的形式。

《战国策》中有《君臣之道,恩义为报》: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

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

臣视君如寇仇。”王曰:“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曰:“谏行言听,

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

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

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

其田里。此之谓寇仇。寇仇,何服之有?”

所谓投桃报李,士为知己者死。又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贤明的君主

总是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待臣下如手足,臣下必把君主当腹心,以死相报。比如

说刘皇叔用关羽、张飞、诸葛亮,至今传为美谈。其实,何止君王用臣下如此,

现代的用人之道,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说得通俗一点,也就是互相尊重,

你敬我一寸,我敬你一尺。不然的话,反目成仇,两败俱伤,也就君不君,臣不

臣;领导不领导,被领导不被领导了。

汉初中国儒家君臣之道达到最完善的时期。相权崇高,所谓“屈君以申臣”,

如丞相进殿,皇帝要站起来迎接,皇帝路遇丞相,要下车,等丞相走过以后再上

车。遇国家大事,皇帝一定要去朝廷与丞相商量,然后才能决定。丞相对皇帝的

命令可以拒绝。唐代,三省分权与政事堂制度对皇权的约束作用也很大。这些都

是儒家君臣之道的表现。

一般来说,在君臣关系中,前三种君臣关系的成分都很不足,而第四种君臣

关系的成分则太充分。原始儒家没有找出什么好办法来限制君主的权力,孟子主

张以德抗爵(权),或以戚贵之卿易昏君之位,但实行起来有很大困难。儒家的臣

道即使是作为一种观念存在,也会因帝王的压制,而被人们所忽视。

在君臣之间的关系中,君无疑是起主导作用的一方,君贵臣贱如父尊子卑,

人们常说,“有其父必有其子”。那么,有其君亦必有其臣。有什么样的皇帝,就

有什么样的宰相和大臣。为臣者有“责难于君”的责任。孟子说:“责难于君

主的行为,称之为恭,向君主陈述善言防避邪念称之为敬。以为君主不能为善的

人臣,就称之为贼臣。”为臣之道,古人有所谓“难进而易退”的说法。因为如

果完全按照儒家为臣的原则去行事,真正的清官就很难做到一、二品大僚,更不

要说得到宰相的高位。

古人有“君不君,则臣不臣”的说法。“不臣”又如何呢?以“汤武革命”的

形式替天行道是儒家提倡的,叫做“宪章文武”。但是“君不君,则臣不臣”更

普遍的表现形式却是法家的“亡国与役处”的君臣关系。贪官与昏君的关系尤其

如此。在中国历史上“亡国与役处”是常态,然而也并不都会亡国,如果没有严

重的外部威胁或人民没有力量推翻朝廷,亡国

文档评论(0)

xman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