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一、标准制定的必要性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层出不穷,在这些新技术的背后,数据中心的基础设施和相关技术也不断演进,高性能带来高功耗高密度的提升,必然带来热密度的上升,直接导致芯片功耗及散热成为新挑战,对于支撑服务器稳定运行的数据中心而言则带来巨大的能耗挑战。在“双碳”等政策的指引下,数据中心亟需寻求更为先进的散热技术,构建可持续算力,满足绿色环保
要求,助力应对环境挑战。
数据中心的液冷技术是指使用高比热容的液体作为热量传输的工质满足服
务器等IT设备散热需求的冷却方式。这种技术主要是针对高热流密度的场景,
提供的一种节能先进的冷却方法。热流密度,也称为热通量,是指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热能,其单位为W/c㎡,即瓦特每平方厘米)。在高热流密度的场景下,如何带走大量的热,是需要考虑各种限制条件,进行具体设计的。液体
的比热远远大于空气,有利于提高传热效率,降低传热耗能。基于这个特点,
采用液冷进行冷却服务器内部的高热流密度芯片,是可以更加节能高效的。从芯片的应用来看,目前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日新月异,对于大功率处理器的需求也增长迅速;这也直接导致了数据中心部署大量的高功率机柜,为各种算力需求提供基础条件。对于大型数据中心,高功率机柜更加凸显节能的重要性,采用液冷解决方案可以直接为数据中心业主降低PUE,节约大量
的电费。从液冷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总结看到数据中心液冷技术演进:
早期的精密空调→微模块辅助换热→冷板式液冷→浸没式液冷,冷却液体越靠
近芯片器件,整体液冷越高效。
浸没液冷方案是使用特殊液体(如碳氢化合物或氟化物)作为冷媒的散热技术。经过多年发展,其已形成喷淋、冷板、浸没等多种部署方式。如单相浸没式液冷方式,是将发热器件全部浸泡在冷却液中,通过液体循环流动带走热量。与风冷等传统散热方式相比,浸没式液冷方式在换热效果、散热效率等方面都
有着更优异的表现,已成为散热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
浸没式液冷,其核心要素是将带电运行状态下的完整服务器浸没在冷却液中,因此充当换热介质的冷却液必须是换热能力强但不导电的高稳定介电液体,这样的介电液体通常不溶(或难溶)于水介质,可最大限度保障其绝缘性不被轻易破坏。其本身在气味、毒性、降解难易、可维护性等方面特性对环境和操
作人员应尽可能友好。最为重要的是浸没在液体的部件,在部件选型时需要与
冷却液进行验证兼容性和可靠性,才能提供部件与冷却液的兼容性质保。市场上绝缘液体众多,对于液体的材料兼容性和可靠性,需要一个有效的规划来筛选和评估满足自身业务需要;从冷却液材料的规格书可以发现,其参数众多,对于不同应用场景,需要考量不同的参数,液体的规格参数众多,对于浸没液
冷应用,如何对其定义标准化对规模化应用至关重要。
二、标准编制原则及依据
1、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
构和起草规则》要求进行编写。
2、参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在编制过程中着重考虑了科学性、适用性
和可操作性。
三、主要试验(或验证)情况分析
本文件主要包含浸没液冷系统所使用关键冷却液所涉及到的相关参数选
型要求,包括使用,维护,测试等方面。
3.1毒性
IT设备在浸没式液冷的运行环境中,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人体与其接触,应尽量减少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任何潜在危害。任何化学品对人类健康的不利影响可能是不同的,包括口服/皮肤/吸入毒性、眼睛刺激、器官毒性、生殖毒性和致癌性,所有这些都必须仔细评估。生态毒性包括在环境中的持续性、
在食物链中的生物积累、水生毒性和陆地毒性,解决对生态的潜在危害。
a)人体毒性:必须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最小到没有影响。接触危险化学品可造成急性和慢性健康影响,具体取决于该物质的毒性和接触方式。急性健康影响包括皮肤刺激/损害、眼睛刺激/损害和致命。慢性健康影响是长期接触的结果,包括致敏(皮肤和呼吸)、器官损伤和致癌性。根据GB30000-2013《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系列国家标准,冷却液所含物质
应属于“非危险物质”,冷却液应属于“无需分类”的范畴,在慢性毒
性吸入测试中的表现应归类为“实用无毒”物质;同时必须根据GBZ
2.1—2019《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对职业暴露限值(OEL)一起考虑,以确定可能进行人体暴露的工作场所
的安全性。
b)致癌性:必须没有已知的致癌物。化学品的致癌性列在OSHA标准
1910,1915和1926。对于添加添加剂以增强性能的冷却液,必须遵循由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提供的指南。该液体中任何含量大于或等于
0.1%的成分均未被确定为可能、可能或确认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