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2023-2024学年下学期期中质量监测高二语文试题.docx

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2023-2024学年下学期期中质量监测高二语文试题.docx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3-2024学年下学期期中质量监测高二语文

2024.4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

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中国传统艺术自唐宋以来出现一种思想观念:真正的艺术创造,不是追逐时尚潮流,而是要与这种潮流保持一定距离。艺术家应是冷静的思考者,而不是追赶热流的弄潮儿。

“不作时史”便是在这一过程中凝结的重要观点。

“时史”概念是由早期“画史”发展而来的。五代北宋以来,画院制度兴起,画院画家一般被称为“画史”(又称“画工”),作为职业画家,经过集中训练,重视形式工巧是其基本倾向,后来将画院外重视技巧的画家也称为“画史”。进而“画史”又泛指唯论工巧、不论情性的一类画者。明清以来,艺术论中又以“时史”去取代“画史”概念。“画史”与“时史”二者含义并无多大差别,但明清以来易“画史”为“时史”,关注的中心已从元之前的技巧斟酌转向与时代、社会、历史关系的思考。艺坛人士反“时史”的倾向,就是从“时”切入,来思考艺术的本质。在他们看来,染上“时史”的习气,艺术成为时代风气的传声筒、应声虫,附庸世俗,这是艺术的堕落。这种观念转换,也有现实针对性。明代中期以来随着经济发展,艺术与普通人生活的密合度增强,为艺者迎合时尚、沾染流俗的气息也较浓厚。文人艺术反“时史”,不是远离时代,远离普通人,而是在超越时代和历史中,更好地呈现人的真实生命感觉。

在艺术与时代关系的论述中,明末清初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影响很大。如今在学界,它成为艺术与时代密合关系的简洁口号。按一般理解,石涛这句话强调艺术创造要顺应时代、追随时代,但这种理解有片面性。他认为画家笔墨情趣会受时代影响,就像诗文风格的流变,早期的笔墨简朴,唐五代至北宋时趋于繁复壮丽,而发展到元代,复归于平淡幽深,并转出新的风调。画家陶染在不同时代风气里,思想感情在具体生活中激荡,创造动能也主要来源于与时代的互动,任何一个人都无法脱离时代。切入时代,直面当下体验,是艺术创造的源泉。这里说的“随”是受时代风气影响,陶染于直接生活,而不是“随顺”某种外在的法度和律令,去按谱按法为之。艺术不是要跟着时代节拍,成为某种时尚

的传声筒,而是要跟上自己“性灵的节拍”——来源于时代、又超越于时代的生命节拍。石涛认为,文章翰墨一代有一代之神理,一人有一人之体验。画家不能固步自封、因循古法,不能随波逐流,而是画由心出,由生命真性酿造而成。他还提出了“不入时品”的创作主张。逸品、神品、妙品、能品是中国古代理论家对中国画评判的四个品级,由能到逸,渐次提升,能品主要指技巧上的功夫,而神、妙、能三品之上的逸品,则是価规矩,逸法度,独标孤帜。然而,石涛在四品论之外,特列“时品”一目。他认为,逸神妙能各有品第,均可论之,而“时品”是艺术的大敌,所谓“自不相类”,一落时品,即入俗流,一入俗流,笔墨成为时流的传声筒,就会丧失艺术的基本品质。

中国艺术推崇空山无人之境,尤其在绘画创造中,抽去人的活动场景,略去人的活动过程,如元代以来的山水面目,大都是空山、空林、空亭、无人的山村、空空的院落,营造出浓浓的荒寒意境。这不是个别人的趣味,而几乎是整个文人艺术的基本趣尚。艺术是人的创造,为什么要刻意排斥人的活动?中国艺术的空山无人之境,与突出隐居、突出环境的阅寂没有多大关系,其要义在与十丈红尘隔开。艺术家表面上看似乎对人的活动失去兴趣,其实是在超越时间、历史的情境里营构人的存在世界。在艺术中抽离人的活动,是为了更好表现人的存在境遇。北宋以来,文人艺术以“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东坡语)为八字真髓,人们创造寂寞的境界,并非要表达老僧入定、心如枯井的感受,而是要通过它,感受世界的活泼,高扬性灵的腾踔。

艺术“不作时史”,又如何体现社会责任感?一种连人都不愿意触及的艺术,会对人生有什么价值?文人艺术的“为一己陶胸次”,绝不是一种自私行为。李流芳说:“夫人之性情,与人人之性情,非有二也。人人之所欲达而达之,则必通;人人之所欲达而不能达者而达之,则必惊,亦非有二也。”文人艺术追求的就是“人之性情”与“人人之情性”的合一,反映的是对艺术普遍价值的关切。文人艺术的荒寒之旅,常为人误解,被讥为一己之哀鸣。而恽向认为,以元画为代表的文人艺术所表现出的精神气质,如高柳上的寒蝉,瓦砾间的飞蛩,声虽细,意悠长,以萧瑟冷寒之音

文档评论(0)

新起点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