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型的协同设计通用要求.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T/CAMETAXXXXX-20XX

T/BIAIMXXXXX-20XX

PAGEI

20××-××-××实施

20××-××-××实施

20××-××-××发布

T/BIAIMXXXXX-20XX

团体标准

ICSXX.XX.XX

JXX

北京智能制造创新联盟发布基于模型的协同设计通用要求GeneralrequirementsforModel-basedcollaborativedesign

北京智能制造创新联盟

发布

基于模型的协同设计通用要求

GeneralrequirementsforModel-basedcollaborativedesign

(征求意见稿)

T/BIAIMXXXXX-20XX

目次TOC\o"1-3"\h\z\u

前言 1

1范围 2

2规范性引用文件 2

3术语与定义 2

4缩略语 2

5一般要求 2

6工作划分与流程 3

6.1工作划分 3

6.2工作流程 4

7模型协同 5

7.1统一设计表达 5

7.2流程驱动设计 6

7.3知识沉淀重用 7

7.4数据信息集成框架 7

7.5创新方法体系 8

8平台应用框架 9

8.1通则 9

8.2协同研发 9

8.3多专业协同设计仿真 9

8.4集成化测试验证 10

8.5零部件检索 10

参考文献 11

PAGE6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北京智能制造创新联盟提出。

本文件由北京智能制造创新联盟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

基于模型的协同设计通用要求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大型成套复杂装备基于模型定义协同设计的一般要求、工作划分与流程、模型协同以及平台应用框架。

本文件适用于以三维模型为载体的协同设计的实施、应用与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SJ/T21222-2016电子装备基于模型定义的协同设计通用要求

3术语与定义

SJ/T21222-201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协同设计collaborativedesign

在计算机技术支持的环境下,由多个设计主体,通过一定的信息交换和互相协调机制,采用适当的流程,分别承担不同方面(范围或领域)的设计任务,共同完成一个设计目标的一种设计方式。

4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MBD:基于模型定义(ModelBasedDefinitiion)

LCPT:产品全生命周期集成开发团队(LifeCycleProductTeam)

CIRS:产品开发信息的完整记录与高度共享(CooperatedInformationRecordandShare)

DPD:数字化产品定义(DigitalProductDefinition)

DPA:数字化预装配(DigitalPre-Assembly)

DAD:数字化装配过程设计(DigitalAssembly)

DTD:数字化工装设计(DigitalToolingDesign)

SPC:质量保证计划(StatisticalProcessControl)

AQS:质量保证计划(AcceptableQualityStandards)

5一般要求

大型成套复杂装备基于模型定义的协同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仿真为核心:应关注仿真经验知识的沉淀,通过仿真手段的组合,实现对产品全面的虚拟化评估与快速的迭代优化;

流程协同:通过流程驱动不同专业人员,面向产品研发的核心业务开展协同与协作,同时实现对工具的统型集成,并提供专业知识的推送;

统一建模工具:宜导入统一建模工具,以提供系统、专业间协同沟通的统一表达,消除专业间对系统理解上的误差,实现对产品更加全面的定义,同时设计要素应全面显性化,利于知识沉淀,但需要体系化的构建,包含与仿真、专业设计间的协同,模型数据技术状态管控等问题;

机电软协同:解决详细设计阶段的学科间协同与协作,以提升产品的实现质量,通过多场耦合对产品的物理性能提供综合评估;

载体显性:模型作为协同的载体以及多专业、多学科间沟通的桥梁,通过统一

文档评论(0)

nhk35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本账号发布文档均来源于互联网公开资料,仅用于技术分享交流,相关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相关权利,请提出指正,我们将立即删除相关资料。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