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八横坎头村先进事迹20篇.docxVIP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横坎头村先进事迹(精选篇1)

游客往来间,李玲传播着红色故事,也见证着乡村的成长。“在这工作、生活真的很幸福。”在和浙江在线记者交谈时,李玲一直重复着“幸福”这个字眼。她说现在道路宽敞,村貌整洁,旅游业的发展,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幸福指数直线上升。

在李玲讲解的期间,路边的农家饭店已是炊烟袅袅。“来了来了,要吃点什么?菜单里的菜都有!”刚刚备好饭菜,餐馆老板劳阿姨洗了手便从厨房出来招呼客人。“村子里的红色旅游发展得好,客人也越来越多,收入和生活水平都上去了。”提起开餐馆后的变化,劳阿姨表示。

“那时候都是泥巴路,出去买菜还要翻山越岭的。一下雨,车身溅的都是泥巴,简直不能看。”说起以前买菜的经历,劳阿姨不禁皱了皱眉头。而现在,不管是樱桃、蓝莓、猕猴桃,还是传统美食大糕,横坎头村乃至整个梁弄镇的农特产品无论是“迈出去”还是“走进来”都更加便捷。

劳阿姨家如今已经开了分店,还招聘赋闲在家的叔叔阿姨做帮工,劳阿姨的女儿毕业后也留在自家餐厅帮忙创业。像劳阿姨一样伴随红色旅游迈向幸福生活的并非个案,到了去年,村域面积仅7.3平方公里的横坎头村已经有8家农家乐和4家民宿,全年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达359.6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4258元,比2020年分别增长146.1%和10.99%,乡村经济发展活力十足。

横坎头村先进事迹(精选篇2)

横坎头村传承红色基因继续乡村幸福故事。

“这是一位身中枪弹战士的遗物,当时他知道自己要牺牲了,就把身上的衣物和食物都分给了战友……”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讲解员李玲穿行于游客之间,即使腰间的“小喇叭”传出的声音已有些沙哑,她仍是竭力提高自己的音量,以饱满的状态讲述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李玲掰着手指头数了数,今年已经是她在这里工作的第16个年头。2006年,浙东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初建成,感动于革命志士曾经的抛头颅、洒热血,她坚定地选择投身横坎头红色旅游的建设发展之中。

这些年里,通过腰间的“小喇叭”,李玲一遍遍讲述历史中的故事,这些故事也传到了许多游客的心里。李玲说,曾有香港游客来此游览,“我问他们为何不远万里来此参观,他们回答说,是因为想感受新四军的革命精神”,游客的回答令她深受触动。更有游客在纪念馆的照片中发现自己的爷爷而泪流满面,这些都成为了支撑她的精神动力。

横坎头村先进事迹(精选篇3)

“我经常会过来看看,现在主体建筑已经结顶,外墙在粉刷了,离住进新房的时间越来越近了,一家人不用挤在7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里了。”言语中,洪炎不时流露出住新房的殷切期盼。

云旱村党总支书记洪湖说,建设幸福小区贯彻了在河北省正定县工作期间的“半城郊型”经济发展模式的理念,目的是农民也能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住上好房子、过上幸福生活是老百姓的期盼,自“千万工程”实施以来,云旱村党总支以党建“红”线、经济“金”线、生态“绿”线为抓手,主动担当作为,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在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民生事业发展、公益事业建设等方面入手,扎扎实实为村民办了一件又一件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事好事。

云旱村由7个自然村组成,呈长条形状,地势最高的是云溪自然村,在通往该自然村的主干道云兴路路口,洪康德老伯细数着村里的变化,连连夸赞。

“这几年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建了农贸市场和文化礼堂,道路拓宽改造、村村通了公交车……”洪康德指着眼前这条宽阔的云兴路说,以前这条路又小又破,雨天坑坑洼洼,大车进来也不方便,路修好后,给村民的出行带来了极大便利,生活幸福感满满。

横坎头村先进事迹(精选篇4)

像老村长一样,曾经许多村民在这片红色遗址呱呱坠地、生活栖息。直到2005年,他们陆续搬出旧址群,开启了横坎头红色旅游的新篇章。望着这间小房间,黄志尧的思绪一下子飘到了从前。

“那时的横坎头虽是‘浙东红村’,但村里连条像样的水泥路都没有。”老村长回忆,搬迁前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2700元,村集体负债二十多万元。“横坎横坎,横看竖看看不到头”,这句顺口溜是那时村民无奈的自嘲。

怎样让革命老区焕发新的生机?黄志尧连日难眠,愁的是横坎头村位于四明山水库上游,养殖业、制造业等产业均无法大规模开展。但谜题的答案正在谜面上,作为革命老区,横坎头村红色基因根植血脉,拥有中共浙东区党委、浙东行政公署、浙东抗日军政干校等旧址,这些正是发展红色旅游的绝佳资源。

发展红色旅游,保护好红色资源是根本!当时乡亲们聚居于旧址,日常生活对木质结构建筑是很大的损耗。“一旦出现火灾,这些宝贵的财富就没有了!”考虑到这,黄志尧立刻向上级部门反映自己的想法,但让乡亲们搬离世代居住的地方又谈何容易?在村党组织的号召下,黄志尧签下了第一份搬迁协议。

此后,横坎头村对旧址群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并重新布展,同时改造提升周边环境,完善生活配套设施,曾经的“贫困村”

文档评论(0)

碎银几两催人老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