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河南舞阳贾湖出土的骨笛这支骨笛长22.2厘米,出土于距今9000-7800年的河南舞阳北舞渡镇贾湖村史前聚落遗址。1984-2001年,贾湖遗址先后出土了30多支用丹顶鹤尺骨制成的骨笛,笛孔有2、5、6、7、8之别,大多数骨笛为7孔,这是其中的一支。贾湖骨笛是我国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被称为“中华第一笛”。贾湖骨笛是中国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也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实验证明,贾湖骨笛能够吹奏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它的出土,改写了先秦音乐史乃至整部中国音乐史,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河南舞阳贾湖出土的骨笛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这是一幅为配合说明河姆渡人的定居生活,以河姆渡遗址的考古成果为资料绘制而成的想象画。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了原始农耕村落遗址。这处遗址保存了河姆渡人干栏式房屋遗存。河姆渡人住的干栏式房屋,是一种木结构的地面建筑。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煥热,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功能,发明并建造了干栏式房屋。这种大量采用樟卯技术的木构房屋,一般都由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板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作墙、盖顶,形成架空的房屋。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虫蛇猛兽之害,又可避潮湿,下面还可养殖家禽家畜。至今,我国西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在采用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这是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黑陶猪纹钵。钵高11.6厘米,长21.7厘米,宽17.2厘米。钵体表面的猪纹,尖嘴、竖渠,形态生动逼真。猪的头部前伸低垂,双目圆睁,四足蹒跚而行,好似在寻觅食物。猪腹微鼓,身上刻有花纹,脊背上暴毛簇立。它的前半身比现代猪要长很多,保留了较多的野猪的特征。这件猪纹钵为研究河姆渡文化的陶器制作提供了实物资料,也使人看到了7000多年前野猪向家猪过渡阶段的形态。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2920多件骨器,其种类有耜、镞、凿、针、匕等。其中,骨耜是河姆渡人从事水稻种植的主要生产工具。骨耜用鹿、水牛的肩胛骨加工制成,是河姆渡人的主要农具。用它挖土,既可以降低劳动强度,又能提高劳动效率。骨耜上端厚而窄,是柄部;下端薄而宽,是刃部。柄部凿一横孔,刃部凿两竖孔。两竖孔中间安上木柄(即耒),再用藤条捆绑固定。这样,一件骨,就制造出来了。使用时,手持骨耜上的木柄,用脚踏插入横孔的木棍,推耜入土,然后手腕一翻,就能掀起土来。骨耜比石器轻便灵巧,而且表面光滑,不容易沾泥,适宜在江南水田里使用。骨耜的使用,充分显示了河姆渡人的聪明智慧。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半坡遗址的房屋有圆形,也有方形,大多为半地穴式建筑。这种房屋,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是由穴居发展而来的一种土木结合的建筑。每间房屋20平方米左右。《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中的房屋平面近似圆形,向南开门,房屋中央的灶坑正对门口。墙壁下部用坑壁作墙基,上部用草拌泥筑成。墙壁中间用若干根木柱支撑屋顶。屋顶用排列整齐的木橡架起,外表覆盖拌泥的草,以便抵御风雨。除此之外,半坡也有少量从地面建筑起来的房屋。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寒冷,风沙大。他们建造的这种半地穴式房屋,既能遮挡风雨又能保暖,是人类生产生活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产物。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这是1955年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盆高16.5厘米,口径38.5厘米,是用细泥捏成形后烧制而成的彩陶器具。这件彩陶盆,敞口平底,腹部略鼓,外表粗糙,内壁光滑。内壁和口唇部位,绘有对称的人面纹和鱼纹。陶盆红底黑纹,展现了当时的绘画艺术。人面呈圆形,人头顶戴三角形高髻或头饰,五官与人近似,口衔双鱼;鱼形用三角、圈点表示鱼头,用交叉斜线画出鱼身、鱼鳞。陶盆构图中,人面居于主要位置,鱼纹附着人面两旁,表现出人与鱼之间亲密的关系。鱼纹是半坡遗址彩陶中最突出的纹饰,反映出渔猎经济在半坡居民生活中的重要性。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既是具有实际用途的生活用具,也是一种原始的工艺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的发现,说明我国原始农耕时期,制陶技术和绘画艺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玉璧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玉器是良渚先民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精髓,在良渚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良渚遗址出土的玉器,有琼、璧、钺、璜、冠形器、三叉形器、镯、管、珠、坠、柱形器、锥形器、带钩及环等。玉琮,象征神权和王权,是良渚玉器中工艺最精湛的礼仪用玉,是良渚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