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各区2018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二.pdfVIP

上海市各区2018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二.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上海市各区2018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二

奉贤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25—29题。(12分)

《胡宗元诗集》序【北宋】黄庭坚

①士有抱青云之器,而陆沉①林皋之下,与麋鹿同群,与草木共尽。独托于无用之空言,

以为千岁不朽之计。谓其怨邪?则其言仁义之泽也;谓其不怨邪?则又伤已不见其人。然则,

其言不怨之怨也。

②夫寒暑相推,草木与荣衰□,庆荣而吊衰,其鸣皆若有谓,候虫是也;不得其平,则

声若雷霆,涧水是也;寂寞无声以宫商考之,则动而中律,金石丝竹是也。维金石丝竹之声,

《国风》《雅》《颂》之言似之;涧水之声,楚人之言似之;至于候虫之声,则末世诗人之

言似之。

③今夫诗人之玩于词,以文物为工,终日不休;若舞②世之不知者,以待世之知者然。

然其喜也,无所于逢;其怨也,无所于伐。能春能秋,能雨能旸,发于心之工伎而好其音,

造物者不能加焉。故余无以命之,而寄于候虫焉。

④清江胡宗元,自结发迄于白首,未尝废书,其胸次所藏,未肯下一世之士也。前莫挽,

后莫推,是以穷于丘壑。然以其耆老于翰墨,故后生晚出,无不读书而好文。其卒也,子弟

门人,次其诗为若干卷。宗元之子遵道,尝与予为僚,故持其诗来求序于篇。自观宗元之诗,

好贤而乐善,安土而俟时,寡怨之言也。可以追次其平生,见其少长不倦,忠信之士也。至

于遇变而出奇,因难而见巧,则又似予所论诗人之态也。其兴托高远,则附于《国风》;其

忿世疾邪,则附于《楚辞》。后之观宗元诗者,亦以是求之。故书而归之胡氏。

【注释】①陆沉:无水而沉,喻隐居。②舞:玩弄,戏侮。

25.对第①段中的“不怨之怨”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2分)

A.既要表现才华无所用的悲哀,又要表现隐逸山林的快乐。

B.放弃建功立业的雄心,只能借助诗文实现生命不朽的无奈。

C.即使发个人壮志难酬的愁怨也要保持平心静气的超然。

D.才德之士选择隐居的行为本身就是对生不逢时的无声控诉。

26.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

A.也B.耳C.矣D.焉

27.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

28.对第③段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感慨胡宗元的“喜”“怨”无人应和,与下文写胡宗元的创作经历相呼应。

B.承接上文,进一步解说“候虫之声”的创作特点,凸显文章的中心观点。

C.借题发挥,针砭时弊,批评当下诗人只知玩文词之工,却无兴发感人之意。

D.以“候虫之声”喻指胡宗元的诗风,为其“世无知者”的不幸遭遇鸣不平。

29.请分条概述作者借本文表达的诗歌创作理念。(4分)

25.(2分)C

26.(1分)D

27.(2分)整散结合,既体现出三种声音的不同,又简洁明快,节奏鲜明。

28.(3分)C

29.(4分)诗歌应该有“不怨之怨”的精神境界;诗歌创作不仅要有感而发而且要符合音

律(动而中律);诗歌要有广阔深刻的思想内容(兴托高远);诗歌创作要刻意求变,努力

出奇(遇变而出奇,因难而见巧)。

崇明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日喻

苏轼

①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

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日

之与钟、籥亦远,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②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

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

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③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

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

也欤!

④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

文档评论(0)

A1396618610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