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古代福州的城市空间变迁
福州是福建省历史上最早建立的一座古城。据考古证明,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时器时代,这一地区已经有人类活动。到距今2200多年的西汉时代,闽越王无诸在此建立了第一个城池,称冶城。自冶城起,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福州城市空间不断变迁,城市规模日益壮观。
一、古代福州城市空间变迁几个主要阶段
(一)城池初创(汉晋时期)1.汉冶城
福州最早的城,称冶城。汉高祖五年(202年),因无诸佐汉灭秦击楚有功,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都城称冶城。关于冶城城址多有争议。主要有三说:(1)浙江南部说。(2)闽北说。(3)福州说。近年来,随着新店古城址、屏山宫殿遗址的发现及汉代“瓦当”等文物出土的考古确认,冶城在福州已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可。
但在持福州说的学者中,对于冶城处于福州何处还存在着不同看法:(1)福州闽侯南通一带。(2)北郊新店古城村一带。(3)新店闽越城是无诸初创之冶城,屏山宫殿遗址是后来东越王余善的宫殿区。(4)屏山南麓、冶山一带。其中第四种说法与有关志书所载基本相符,现代考古发掘在当地发现的汉代宫殿遗址及万岁瓦当等文物也进行了进一步印证。笔者对此一说法较为赞同。
东冶,“冶在中国之东,故亦名东冶”。①冶城在海边,《后汉书·郑弘传》记载:“旧交趾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泛海而至,风波限阻,沈溺相系。”《三国志·魏书·王朗传》记载:“王朗为孙策所败,从会稽浮海至东冶”。由记载中“从东冶泛海”“浮海至东冶”的情形看,冶与处于闽江下游入海口的福州方位相吻合,当是闽越故都。《汉书·朱买臣传》记载,朱买臣对汉武帝云:“故东越王居保泉山??”这里的泉山系指屏山之泉山。《读史方舆纪要》还载到:“越王山在府城北,半蟠城外,东连冶山”,“又名泉山”,“闽越王都冶山前,故曰越王山”。②《三山志》明确记载:“闽越王故城,在今治北二百五步。晋太康三年(282年),既诏置郡。命严高治故城”③这就清楚的标示了府治与闽越故城的距离。当时严高所筑子城之府治,在今元帅路一带。因此,清林枫《榕城考古略》根据《三山志》,《三山纪略》、《闽都记》等记载,推断“今华林寺及乾元废寺,皆指为冶城故址”④是基本正确的。
因此,根据屏山考古发现,结合志书上有关冶城的记载情况,我们可以推断,闽越国无诸创立的冶城就在福州屏山南麓、冶山一带。有学者根据屏山一带古代地形地貌,以及闽越时期的文化遗存分布情况,进一步推断出闽越国冶城的范围:北起屏山南麓(今华林寺一带),南至云步山(今省计委大楼一带),东以冶山为界,西到西湖东岸(今西湖大酒店一带)。⑤
通过明代王应山的《闽都记》卷首刊登的陈介夫、徐渤考古摹写的福州冶城图,我们可以形象直观地看到汉代冶城的概貌:冶城依山而建,四周众山拥立,呈四方形,辟东西南三府城门。可见,冶城面积虽不大,但壁垒仍颇为森严。城里居民主要是王族与士兵。冶城之南,正如明代驸马都尉王恭在《冶城怀古》一诗中所说:“无诸建国古蛮州,城下长江水漫流”,都是江河潮水所及之区,而其它百姓则散居这城外一片片洲地之中。
2.晋子城
西汉至东汉400年间,闽中一直为人烟稀少的边陲之地,福州城的范围基本保持不变。三国时代,福州成为孙吴的造船基地和重要的港口,促进了福州社会经济的繁荣,北方的汉族人民渐向福建迁移。由于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原有的冶城狭小规模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到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始置晋安郡,首任太守严高将郡城南迁,创建了晋子城。《三山志》载:“严高谓冶城狭小,不足聚众,将移向田渡,嫌非南向,乃图山川形势以咨郭璞。璞指越王山南小阜曰,是宜城。于是迁焉。”⑥以后福州历代城址都是在此基础上扩大发展并成为历代政治统治中心所在。
晋子城大约位于今鼓楼区中部一带,北倚屏山,南傍大航桥河,城市空间扩大为汉冶城的3倍,至于昔日冶城故址则辟为球场。子城内依然为官吏士卒居住,城外则为居民区,商业集市、手工业作坊等依托城南大航桥河两岸交通枢纽而布置,形成了北为行政中心,南为商业经济中心的格局。晋子城的城郭形制仍不规整,但水系经严高整治后,已较为完备:疏通城东、西、南河道,筑东西两湖,使城内外水系相通。
(二)确立格局(唐宋时期)
唐末福州社会经济与文化继续发展并达到高度发展时期。为适应城市的发展和抵御外敌的需要,从唐末到宋初不足百年之内,先后四度拓城,修筑了唐子城、罗城、梁夹城和宋外城,确定了福州以后历代的城垣范围,形成了“三山两塔”“三坊七巷”的城市空间格局。
唐末子城的修拓
唐代中原汉人因避乱等原因大量入闽。福建人口增至8倍左右,人口增加和中原先进技术促进福州城市经济发展。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