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复习提纲.pdf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温病学的研究对象是外感疾病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疾病,一般称为温病或温热病。

温病学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战国至晋唐时期)

《内经》首次提出温病病名;《难经》提出温病是属于伤寒的。

二、成长阶段(宋金元时期)

金元时期刘河间提出“六气皆从火化”,清热解毒。

真正使温病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的,首推元代末年的王安道。

三、形成阶段(明清时期)

医家代表著作学术成就

吴又可《温疫论》开专论温病之先河,立杂气致病学说,创疏利透达之法

叶天士《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阐明温病病因病机,发展温病诊断方法

薛生白《湿热病篇》立湿热病专论,丰富温病理论及论治

吴鞠通《温病条边》倡导三焦辨证,规范四时温病证治

王孟英《温热经纬》以经典为经,以后世名著为纬,系统总结温病学体系

四、近现代研究与发展

第一章温病的概念

第一节温病的特点

一、致病因素的特异性(温邪)

二、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三、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

四、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①起病急骤,传变较快;②发热;③易内陷生变,出现险恶证候,

如动血、动风、闭窍等;④易耗伤阴液)。

第二节温病的范围及分类

按季节分类命名为:春温、秋燥、冬温;

按四时主气分类命名为:风温、暑温、湿温、秋燥。

按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简称“新感”,是指感受当令病邪即时而发的一类温病。

伏邪温病:又称伏气温病,简称“伏邪”。是指感邪后未即时发病,邪气伏

藏,逾时而发的温病。

以特殊临床症状分:大头瘟、烂喉痧

第二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一、风热病邪:是多发生于冬、春季节的一种致病温邪。

致病特点:1、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

2、易化燥伤阴;

3、变化迅速(逆传心包)

二、暑热病邪

致病特点:1、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

2、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

3、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

4、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三、湿热病邪

致病特点:1、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

1

2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3、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四、燥热病邪

致病特点:1、病变以肺为主;

2、易致津液干燥;

3、易从火化。

第三章温病的辨证

最先论述卫气营血和三焦概念的著作是《黄帝内经》。

一、卫分证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

赤,脉浮数。病理特点:温邪犯表,肺卫失宣。

辩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二、气分证

临床表现复杂,共同特点为:多见壮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多,口渴喜饮,尿赤,舌

红,苔黄,脉数有力。病理特点:邪正剧争,里热蒸迫,热盛津伤。

辩证要点:壮热(但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身热汗出,脘腹痞满,苔腻为气分

湿热证的基本表现)

三、营分证

临床表现:身热夜甚,口干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

细数。病理特点:营热阴伤,扰神窜络。

辩证要点: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质红绛。(身热夜甚,脉细数;营热蒸腾,则口

干反不甚渴饮;心主血属营,营阴受热,扰及心神,则见不同程度的神志异常,轻则心烦不

寐,甚则时有谵语;营分受热,热窜血络,则见斑疹隐隐。)

四、血分证

临床表现:身热夜甚,躁扰不安,或神昏谵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斑疹密布,

舌质深绛。病理特点:动血耗血,瘀热内阻。

辩证要点:身灼热夜甚,多部位急性出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

文档评论(0)

各类考试卷精编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各类考试卷、真题卷

认证主体社旗县兴中文具店(个体工商户)
IP属地河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11327MAD627N96D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