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中考模拟语文试卷.docx

2024年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中考模拟语文试卷.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鄞州区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2.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903班开展“筷子,不只是筷子”的项目化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学习活动一:阅读开篇词,完成1-3题。(6分)

开篇词

一件看似平常的餐具,千百年来,它陪伴着中国人的日常饮食。它代表一种功能,方便、朴实、有趣;它代表一种审美,质朴、温暖、静美;它更代表中国文化,方圆、阴阳、融合。它是世界上应用广泛的餐具之一,中国饮食文化的标志,发明于中国,后传入日本、朝鲜、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它就是中国筷子。筷子来源于自然山水之间,表达了中国古人对世界的认识,天圆地方、天人合一,传达着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家国精神。一言以蔽之,筷子的深厚文化内涵,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

1.文中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的与下列哪一项相同?()(2分)

A.他酒没沾唇,心早就热了。(郑直《激战无名川》)

B.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鲁迅《故乡》)

C.城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秋风阵阵吹,折扇形的黄叶落得满地都是。风把地上的黄叶吹起来,我们拍手叫道:“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叶圣陶《三棵银杏树》)

2.文中成语“天圆地方”的结构与下列哪一项完全相同?()(2分)

A.临食废箸B.象箸玉杯C.张良借箸D.箸长碗短

3.“筷子”在古代被称作“箸”或“筋”,到了明朝,生活在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人们创造了“筷子”这个新名词来取代以前的“箸”。虽然“箸”和“筋”同音,但听起来也和“住”一样,而这是航行中的禁忌。所以,船家们就用“快子”来代替“箸”,后来又在“快”字上加上“竹”字头,用以表明制作筷子的常用材料。“箸”到“筷子”的转变,其实是谐音引发的联想。下列哪一项广告词也用了谐音?()(2分)

A.楠竹木,优生活。

B.夹住它,大有口福!

C.永远比别人筷一步!

D.用楠木筷,吃天下菜。

学习活动二:探究筷子的起源及用法,完成4-5题。(4分)

【筷子的由来】

高邮龙虬庄发现了有可能是中国最早的筷子原型,此后更多的考古发现表明筷子在古代首先是一种烹饪工具,且用途甚广。在战国晚期,筷子完成了从烹饪工具到进食工具的转换。

从汉代到唐代,勺子虽然仍然作为主要的餐具,但由于小麦由粒食改为粉食,筷子便成为食用面条、饺子等尤其是饭菜一体的面食的首选工具。隋唐时期由波斯传入的先进冶炼技术,使得很多金、银、铜等金属筷子被制作出来。炒这种烹饪方式的发明,更加拓宽了筷子的适用范围。由于唐代文化在亚洲地区的广泛扩张,筷子影响到蒙古高原、朝鲜半岛和日本、东南亚地区,“筷子文化圈”已经初具规模。

【用筷的方法】

第一步:将一根筷子,置于你的中指与无名指之间,延伸过虎口。

第二步:将一根筷子放置于你的食指与中指之间,拇指压紧。

第三步:以拇指为支点,中指与食指灵活运动来控制第二根筷子夹取食物。

4.下列关于筷子由来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中国最早的筷子原型发现于高邮龙虬庄。

B.在战国的晚期,筷子只是一种烹饪工具。

C.从汉代到唐代,筷子成为了主要餐具。

D.“筷子文化圈”在唐代已经初具规模。

5.下面是筷子用法的四幅插图,哪一幅可作为第三步的插图?()(2分)

学习活动三:探究“玉箸”的意象,完成第6题。(6分)

同学们在中国基本古籍库中检索,发现“玉箸”出现2284次,而“金箸”出现129次,“银箸”只出现54次。为什么在基本古籍中会频频出现“玉箸”这个意象呢?同学们选定了两首唐诗试作探究,请你帮助完成。

【甲】野人送朱樱①

[唐]杜甫

西蜀樱桃也自红②,野人相赠满筠笼③。

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⑤。

忆昨赐沾门下省⑥,退朝擎出大明宫⑦。

金盘玉箸⑧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⑨。

【注释】①野人:指平民百姓。朱樱:红樱桃。②也自红:意思是与京城的一般红。③筠(yún)笼:竹篮。④细写:轻轻倾倒。愁:恐怕,担心。⑤万颗匀圆:指上万颗樱桃不大不小,均匀圆润。讶许同:惊讶如此相同。⑥沾:接受恩泽。门下省:官署名。肃宗至德年间杜甫任左拾遗,属门下省。⑦大明宫:唐宫殿名,君臣在此上朝。⑧玉箸(zhù):华丽的筷子。⑨转蓬:蓬草随风拔根而旋转,喻身世之飘零。

【乙】咏史诗·汉宫

[唐]佚名

明妃远嫁泣西风,玉箸双垂出汉宫。

何事将军封万户,却令红粉为和戎。

【链接资料】

中国人自古以来对玉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2****53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