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回收物流基础知识
目录
TOC\o1-2\h\u
163811.1回收物流概述 1
31121.1.1回收物流由幕后走向前台 2
269771.1.2回收物流的概念与动机 4
271321.1.3回收物流的形成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12
181851.1.4回收物流的意义 16
236091.2回收物流的分类与特点 21
319541.2.1回收物流的分类 21
28091.2.2回收物流的特点 24
80251.3回收物流的功能与原则 26
147651.3.1回收物流的功能 26
267591.3.2回收物流的原则 30
56061.4回收物流的目的与任务 40
14571.4.1回收物流的目的 40
75621.4.2回收物流的任务 41
回收物流主要是指物资的回收流动,但同时又伴随着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商务流,它与常规物流(顺向物流,即正向物流或动脉物流)无缝对接而成为整个综合物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尽管回收物流的市场潜力无疑是巨大的,但由于回收物流常常意味着供应链成本的增加而被企业物流管理人员所忽视。近年来,随着顾客满意度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以及企业回收物流成本的增加,这一领域又成为企业界关注的一个新的热点问题。据美国逆向物流协会(RLEC)的专题研究调查结果,在美国,1999年的回收物流成本约占物流成本的5%,到2001年,回收物流成本所占比例则翻了一番,大约为10%。而目前在我国也有个别企业开始涉足第三方回收物流领域。国内外回收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增长态势引发了我们回收物流实务的深入研究与思考。
本章将从回收物流的概念和成因出发,对回收物流的形成和来源、分类与特点、功能与原则、目的与任务等问题作出详细的阐述,使读者能全面了解回收物流的基础知识。
1.1回收物流概述
1.1.1回收物流由幕后走向前台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日益加剧并逐步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许多环保法律法规陆续出台。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环保法规约束力度的加大,企业被迫承担起更多回收产品的责任。而当前企业所面临的极其严酷3C(Customer,Competition,Change)环境,也迫使企业为提高顾客满意度、获得竞争优势而不得不承担起环境保护方面的社会责任。
目前,在国外,政府、企业、消费者和其他相关利益者(如图1-1所示)都十分关注回收货物、废旧物品、原材料、获救财物、废料以及包装材料的回收,以求给这些回收物品一个新的用途或降低物料处理费用,这必然要求通过供应链对企业回收物品流动进行综合管理,此即回收物流或回收物流。例如,在美国,垃圾填埋数量急剧减少,而相应的填埋费却持续上涨,而且允许使用填埋方式的产品数目由原来的7683个减少到1993年的5345个,1995年更降至3518个。在德国,1991年的包装条例强制工业企业回收所使用的包装材料。强制性的法律法规使得企业不得不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加强回收物流的管理,以期达到法律的要求。1999年,美国回收物流委员会的专项调查表明,当年美国各企业回收物流的成本超过了350亿美元。如今,美国各行业每年的退货额已由1992年的400亿美元增长至目前的650亿美元。美国的消费电子业,如电脑、手机、电视、音响设备等,每年的退货额超过150亿美元。资源和生产能力的有限性与市场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冲突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反思也导致了全新的资源环境观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的产生和经济观的不断演变,这一切都导致回收物流有了巨大的发展,如世界知名的施乐、佳能和柯达等企业都已从自身的回收物流系统运行中赢得了新的竞争优势。
宏观环境
宏观环境
政府
利益集团
购买者
竞争者
供应商
法规
回收物流
1、资源减少
2、再利用
3、循环
4、处理
a焚烧获得能源
b填埋
图1-1回收物流活动及其环境影响因素
资料来源:[美]DavidJ.Bloomberg,StephenLeMay,JoeB,Hanna.综合物流管理入门[M].雷震甲,杨纳让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第218页,略有改动。
在国内,随着政府环境保护立法工作的开展,买方市场的逐步形成,伴随网上购物、电话直销等新型营销手段的运用,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的日益缩短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产品退货率的不断提高。以手机为例,到2003年10月底为止,我国手机用户已达中国移动电话使用人数已超过2.5亿,首次超越固定网络用户数量[1]调查显示中国手机用户数量可能被严重高估[J].北京青年报,2003-11-03。瑞士银行专家调查后指出,中国手机市场1.74亿用户是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