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课件.pptx

第三节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课件.ppt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环境承载力: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环境和资源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的生存

阳光

空气

淡水

土地

生物

区域的环境承载力取决于数量最少的资源

木桶效应

假如各个桶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那么“木桶效应”揭示了什么道理?

【例】以某地的四类要素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000、10000、6000、4500,则该地的环境承载力为()

A.8000 B.10000

C.6000 D.4500

悲观派

地球人口数量已大大超过地球环境承载力

乐观派

未来世界人口不会超过地球的环境承载力

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有舒适生活环境,并满足物质和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同时又不妨碍后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

沙比屋高

废弃的村庄

干涸的深井

人口增长

用水量增加

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水资源严重匮乏

土地荒漠化、盐碱化加剧

人去村空

自然环境和资源

读材料,回答问题:

清朝以前,中国人口一直保持在1亿以内。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后,人口猛增到3亿,当时开发边陲推广了高产番薯、玉米等,多数中原移民及后人保持多吃粮少吃肉的习俗。

(1)乾隆年间的中国能养活今天中国的13亿人吗? _____,并说明理由。

(2)中国人若全是以肉食为主,乾隆年间的3亿人口可

能会怎样变化?

减少

不能

当时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粮食或其他食物产量低。

思考:数据说明了人口合理容量

和什么因素有关?

我国每年种植杂交水稻所增产的粮食可多养活7000万人口。

袁隆平院士与杂交水稻

日本的土地、矿产资源都不足,但人口密度高于每平方千米300人,且国民的生活水平很高

日本

为什么!

地域开放程度

根据以上内容,概括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

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优劣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科技水平

地域的开放程度

生活消费水平

文化水平

环境承载力

合理人口容量

人口数量

体现意义

1、如果用a表示2012年中国的人口数量,用b表示中国的合理人口容量,用c表示中国的环境承载力,那么a、b、c三者的大小关系是 ()

A.a<b<cB.c<b<a

C.b<a<cD.a<c<b

2、下列有关我国不同省区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制约因素对应正确的是 ()

A.四川—水力资源 B.山东—气候资源

C.黑龙江—矿产资源 D.新疆—水资源

3、关于环境承载力的说法错误的是()

A.环境承载力主要是从自然资源承载能力的角度考虑,来确定地球或某个地区可供养的最大人口数

B.淡水、土地、矿产资源等都是决定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

C.环境承载力是无极限的,因为科技水平在不断提高

D.环境承载力强调生存系统供养人口的自然基础,它表示的是一个警戒值

C

4、制约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

A.资源状况 B.科技发展水平

C.人口的变化 D.生活消费水平

A

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中②曲线表示资源消耗,则表示人口数量的曲线是_____,表示环境质量的曲线是______。

(2)据图说明人口增长与环境质量、资源消耗之间的关系。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环境质量下降,资源消耗增长。

(3)利用图中信息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人口增长将有何变化?并说明理由。

人口增长将减缓或呈负增长。

理由:未来一段时间内,由于资源消耗增长,资源出现短缺;环境质量继续下降;粮食减产,人口增长将会受到限制,出现增长减缓或负增长的情况。

6、读我国地理环境承载力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我国地理环境的承载力大体呈现怎样的空间分布规律?

6、读我国地理环境承载力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2)试分析造成东西部地理环境承载力差异的主要原因。

(1)图中我国地理环境的承载力大体呈现怎样的空间分布规律?

(2)试分析造成东西部地理环境承载力差异的主要原因。

中国应如何谋求人口的合理容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6****23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安全员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1月17日上传了安全员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