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2T 3635-2024番茄晚疫病诊断与防治技术规程.docx

DB22T 3635-2024番茄晚疫病诊断与防治技术规程.docx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ICS65.020.20CCSB05

22

吉林省地方标准

DB22/T3635—2024

番茄晚疫病诊断与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codeofpracticefordiagnosisandintegratedmanagenmentoftomatolateblight

2024-4-25发布2024-06-01实施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发布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吉林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由吉林省农业农村厅组织实施。本文件起草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本文件的主要起草人:王晓梅、陶淑霞、李雨婷、孙周平、赵秀香、崔四川、刘艳华、王妍、宋文喆、屈亚飞、张丹、孙西琳、马馨悦、龚镕烈、王宇凡、赵习。

番茄晚疫病诊断与防治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确立了番茄晚疫病诊断与防治程序,规定了病害诊断和综合防治技术等阶段的操作指示,描述了记录与档案等追溯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番茄晚疫病的病害诊断及其综合防治。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NY/T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DB22/T3495—2023露地辣椒疫病诊断与防治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番茄晚疫病tomatolateblight

由致病疫霉菌[Phytophthorainfestans(Mont.)deBary]侵染番茄引起的一种卵菌病害。

3.2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一种用于扩增特定的DNA片段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4诊断与防治流程

番茄晚疫病诊断与防治流程见图1。

图1番茄晚疫病诊断与防治流程

5病害诊断

5.1症状识别

5.1.1样本采集

采集具有典型症状的发病植株,用于症状识别与病原菌鉴定。

5.1.2病害症状

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成株期的叶、茎和果实。具体如下:

a)叶部症状:叶片感病多从叶缘开始发生,发病初期呈暗绿色不规则的水渍状病斑,后逐渐变成褐色,边缘不明显。湿度大时迅速扩大,叶片背面病、健交界处产生白色霉状物,严重时整个叶片腐烂,并蔓延至叶柄和主茎。典型症状见图A.1;

b)茎部症状:茎部感病病斑呈暗褐色,形状不规则,稍凹陷,后期变成黑色。湿度大时,边缘有明显的白色霉状物,茎秆腐烂易折断。典型症状见图A.2;

c)果实症状:果实感病多发生在青果上,初期为暗绿色、油渍状病斑,后渐变为暗褐色至棕褐色,病斑呈不规则云纹状,稍凹陷,边缘明显。湿度大时,患病部可长出稀疏白色霉状物,并迅速腐烂。典型症状见图A.3。

5.2病原鉴定

5.2.1显微观察

5.2.1.1徒手制片

按以下步骤制作徒手切片:

a)取洁净的载玻片,在中间滴一滴清水;

b)用洁净解剖针直接挑取病部或培养基上的霉状物,置水滴中,并使病原物分散开;

c)加盖盖玻片,使盖玻片的一侧边缘与水滴边缘接触,并慢慢放下盖玻片,待显微观察。5.2.1.2镜检

在光学显微镜视野下进行病原菌形态观察。白色霉状物为病原菌的游动孢子囊梗和游动孢子囊。孢囊梗3根~5根成束由叶背气孔伸出,单轴分枝,具2个以上分枝,且分枝略呈节状。形态见图B.1。游动孢子囊单胞无色,柠檬形,顶端有乳头状突起,大小为(22.5μm~40μm)×(17.5μm~22.5μm)。形态见图B.2。

5.2.2分子检测

5.2.2.1病原菌分离培养

5.2.2.1.1在超净工作台上,将采集的病叶浸于75%酒精中,表面消毒30s,再用3%次氯酸钠灭菌2min~3min,用无菌水漂洗3次,吸水纸吸干水后将病、健交界处剪成5mm2~10mm2小块。

5.2.2.1.2取4小块病叶置于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上,在25℃培养箱中培养3d~5d,待菌丝形成后,切取单根菌丝顶端移至新的PDA培养基上纯化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td36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