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编).ppt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字词。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本文是作者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如丁肇中先生本人所说: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美国的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丁肇中()不知所措()彷徨()华裔()论语()儒家()zhàocuòpánɡ一、读一读yìlúnrú*格物:致知:彷徨:袖手旁观:不知所措: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着急。二、记一记比喻走来走去犹豫不决。*1.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2.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格物致知”在《大学》里早已提到,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传扬?为什么?2.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3.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已经很重视它了呢?为什么?4.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5.怎样做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1.“格物致知”在《大学》里早已提到,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传扬?为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不重视自然科学的实验精神。原因: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2.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实验的方法(1)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2)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3.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已经很重视它了呢?为什么?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误以为埋头读书就可以应付一切,结果对实际毫无帮助。以自己的经历为例(事实论证)*4.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5.怎样做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5****387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