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辩证地认识和解决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问题.pdf

科学辩证地认识和解决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问题.pdf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科学辩证地认识和解决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问题

农村信用社大量不良贷款的产生,是新旧经济体制转换过程

中深层次问题的综合症结和集中表现;是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制

度、员工整体素质长期与业务开展规模、速度不相匹配的积聚爆

发和突出反映;是农村经济运行风险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佳的

滋生蔓延和内在根源。用科学辩证的思想认识和解决不良贷款问

题,应当看到这是一个弱化农信社效劳功能,影响农村金融主力

军作用发挥,必须认真对待和有效控制的问题;也是在扶持农业

这一弱质产业中无法防止的问题。应当看到不良贷款问题无论是

其成因还是解决问题的途径,都是与农村经济金融的整体运行密

不可分的。应当认识到解决不良贷款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农村

经济开展和金融创新。因此,那种放任不良贷款积聚或期望消灭

不良贷款的思想是立不住脚的;那种仅仅就不良贷款本身研究不

良贷款、纯粹从农村信用社内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把责

任完全归咎于外部因素的思想是不利于问题解决的;那种人为地、

不切合实际地、一厢情愿地下达清收指标的做法,那种“一朝被

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惧贷做法,都是不够务实的。

一、用全面辩证的思想认识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问题

农村信用社是高风险行业。农村信用社的风险性,源于农村

经济活动的风险性。既然农村经济活动是有风险的,则为农村经

济主体提供金融效劳,并成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非

但不可能没有风险,而且必然成为高风险行业。不良贷款问题则

.z

-

是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的主要表现。我们不仅要认识到不良贷款

问题的危害性,也要认识到问题本身的不可防止性。不良贷款问

题,不仅是农村信用社有,商业银行也有。不仅现在有,而且过

去就有,将来也还会有。以后农村信用社高度开展了,也不是没

有不良贷款了,而是得到了有效控制。我们说不良贷款不可防止,

绝不是说可以放任不良贷款的积聚。相反,有效控制不良贷款,

降低不良贷款比例,不仅是当务之急,更是长远大计;不仅是农

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的重要任务,也是增强持续竞争力、发挥支农

主力军的迫切要求。值得警醒的是,农村信用社放贷中一些极端

片面性的做法时常上演。我们要求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

于是就有一些信用社一哄而上,无重点无目的地随意发放。还有

的信用社资金一旦富裕,便把营销贷款变为了推销贷款,简直就

把信用社资产当粪土,无视市场风险和贷款条件而盲目放贷。有

的信用社一提起放贷,从主任到信贷员都皆大欢喜,但一提到清

收贷款,便千般理由万般难的搪塞,就是收不回。“重放轻收〞,

“放款为人收贷惹人〞的思想根深蒂固。这些做法,是对信用社

资产的极端不负责任,是极其有害的。

二、用科学务实的态度分析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产生的根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只有找出*一事物或现象产生的

原因,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农村

信用社不良贷款问题也不例外。分析农村信用社形成不良贷款的

原因,其直接诱因是系统管理问题。如贷款审查的缺陷、信息捕

.z

-

获的不完整和前瞩预则不准确等,也包括法人治理构造不完善、

内部控制不力,考核指标不合理;还包括信贷员素质不高,企业

文化导向存在偏差等。还有一点重要的是,农村信用社是置身于

农村经济活动当中的。农村经济活动对信用社不良贷款问题发挥

着主要的、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农村社会信用观

念淡薄,地方政府对信用社正常业务经营的不正当干预,形形色

色的地方与部门保护主义,以及司法机关执法不力等等,无不对

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形成和积聚产生巨大、现实和深刻的影响。

解决不良贷款问题,需要我们用科学务实的态度探究其产生的根

源。

〔一〕体制变更,农村信用社背上了沉重的坏账包袱。1980

年后,农村普遍实行家庭生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的组织体制

和管理机制发生了变化。集体财产全部发给了社员,而对信用社

的债务却没有相应落实到户。有的虽落实了,但农户不认账,形

成了“双呆〞贷款.在农行管理信用社期间,曾将自身承当的“扶贫

文档评论(0)

151****190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