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地表水样的采集PPT教学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6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5.8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及预测5.8.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通过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查清建设项目周围大气环境质量现状,预测建设项目建成后可能对周围大气环境产生的影响,并作出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对建设项目的大气环境可行性的论证。它是大气污染防治设计的依据之一,是环境管理的依据。根据评价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周围地形的复杂程度以及当地执行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等因素,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划分为一、二、三级。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工作程序如图。5.8.2大气环境影响算例图5-12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工作程序图污染气象及大气扩散规律建设项目初步工程分析和环境概况调查划分评价级别确定评价范围编制大气环境评价大纲(方案)工程分析:重点是污染调查、污染因子筛选环境状况调查大气环境评价标准或环境目标值确定评价区污染源社会自然城镇社会结构地理、地形、气候等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工业民用土地利用环境敏感区发展规划常规气象资料、经验数据的收集、统计和分析大气边界层平均场观测湍流扩散参数测量室内模拟试验大气扩散模式选择、计算参数确定大气质量影响预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对策建议结论结束例5-7某地(P=100kPa)两工厂烟囱在城市的位置以平面坐标表示A(15,15)、B(150,150)(以m计),高度分别为100m和80m,SO2排放量分别为180g/s和130g/s;TSP排放量分别为340g/s和300g/s;烟气温度均为100℃,当地平均气温冬季为-10℃,春秋季节为15℃;其烟气流量分别为135M3/s和124M3/s。分别求两污染源在风速与X方向平行,C稳定度和相应情况的热排放率Qh,危险风速,地面绝对最大浓度值及发生部位(以平面坐标表示)。若在接受点C(110,950),风向平行X,地面风速2.5m/s,C稳定度,考虑叠加效果。若在接受点C(110,950),地面风速0.8m/s,其他条件同上,考虑叠加效果。YXA(15,15)B(150,150)C(110,950)图5-13工厂和测点位置的平面坐标解:(1)求解地面绝对最大浓度;由5-35式计算污染源热释放率,如A源冬季有抬升公式5-40式:由表5-4no=0.292,n1=3/5,n2=2/5;对照公式5-40式在危险风速条件下,有ΔH=Hs;求得危险风速由5-51式,地面最大浓度处查表5-10代入5-46,,解出xm,并计算表5-12地面绝对最大浓度的计算用表大气环境质量评价及影响预测学习要点大气污染与污染源和扩散环境有关。主要污染物有粉尘、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等。大气污染源排放方式有点源、线源和面源三种。了解有关大气层的基本物理量、基本结构及大气污染成因。了解大气边界层中的温度场、风场及湍流特征;掌握气温层结、干绝热直减率、位温、逆温的概念,认识气温层结与大气稳定度的关系。高斯模式是求解点源大气污染物扩散的主要计算方法,掌握各种不同条件下高斯模式的应用公式;掌握烟气抬升高度与地面最大浓度的计算公式,及在环境评价中的应用方法。学习利用常规气象资料确定大气稳定度的分级方法,在此基础上获得大气湍流扩散参数(σx,σy,σz),并在环境评价中应用。认识点源、线源、面源,以及特殊气象条件下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式的处理方法。了解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工作程序,练习用Excel模板进行大气环境影响计算。难点重点重点2.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离下垫面55km高度的一层称为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30-35km这一层,气温几乎不随高度而变化,故有同温层之称。从这以上到平流层顶,气温随高度升高而上升,形成逆温层,故有暖层之称。由于平流层基本是逆温层,故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空气垂直混合微弱,气流平稳。水汽、尘埃都很少,很少有云出现,大气透明度良好。对流层和平流层交界处的过渡层称为对流层顶。它约数百米到2km厚;最大可达4—5km厚。对流层顶的气温在铅直方向的分布呈等温或逆温型。因此,它的气温直减率与对流层的相比发生了突变,往往利用这一点作为确定对流层顶高度的一种依据。3.中间层从下垫面算起的55—85km高度的一层称为中间层。气温随高度的增高而降低,大约高度每增高1km气温降:低1℃;空气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垂直混合明显;故有高空对流层之称。4.热成层5.散逸层从下垫面算起85—800km左右高度的一层称为热成层或热层。气温随高度增高而迅速增高,在300km高度上,气温可达1000℃以上。该层空气在强烈的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作用下,处在高度的

文档评论(0)

祝秀珍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好文档 大家想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