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训练题
本试卷共8页,七大题,20小题,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
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Ⅰ阅读(共55分)
一、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1~3题。(10分)
共情为什么这么难
①“共情”是指一个人或群体投入地去理解另一个人或群体。无论处在何种关系场景中,人们都希望被理
解,渴望被共情。一个群体如果无法理解另一个群体的制度和文化,可能会将对方视为异类;一个人如果无法
理解另一个人的处境和感受,就容易引发误解。理论上,只要换位思考,就能与对方达成共情。然而,现实中
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反问:“我理解他了,他为什么不理解我呢?”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为何如此之难呢?
②难就难在看不到“你”。共情意味着设身处地感受对方的感受,意味着“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
幸福”,要做到如此,绝非易事。人们往往站着说话不腰疼,不愿意躬身入局,是因为弯腰比站着要辛苦太多。
站着说话指点一番,比切身去体会对方的苦处难处要容易得多。共情还意味着要倾听对方的一切,并不断自问:
你为什么难?我如果是你会怎样?有时候,贫穷会限制我们的想象力,我们想像不到一位成功人士也会那么大
的烦恼。
③难就难在放不下“我”。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你怎么能这么说话?”“我就这脾气,说话比较
直!”共情受阻,在于我们很难跳出自己的处境,暂时把“我”放下。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逆
着自己的个性,代入到对方处境中,这不但要离开自己的舒适圈,还要忍住评头论足的欲望,压抑指手画脚的
冲动。明明有自己的脾气,也要放一放,明明对对方的问题洞若观火,也要忍一忍。共情的过程,好比暂时离
开自己的房间,完全进入到对方的房间,对方家里的布局摆设我们都了然于心,房间的问题我们也一清二楚,
但我们只是坐下来陪伴对方,等对方状况好转后,我们便原路返回,挥手作别,“不带走一片云彩”。有时候,
看见问题却不直击要害,眼见顽疾却不手起刀落,是因为明白你此刻急需的是情感支持,而非言语批评。忍住
“我”,才能给对方空间,放下“我”,才能与对方同频共振。
④共情之难还难在动力不足。俗话说,“养儿方知父母恩”。站的位置不一样,看待世界和考虑问题的角度
也截然不同。我们即使有共情对方的能力,也未必有共情对方的动力。看到对方的“恶语相向”,想不到他在
背后迎风面雨,不同的立场,决定了不同的视角,对方的感受也许刚好在我们视线之外;看到对方的“勃然大
怒”,想不到他身负重担,不同的认知决定了不同的思维习惯,他的感受也许刚好是我们的思维盲区;看到对
方的“斤斤计较”,想不到他可能被生活压弯了腰,不同的利益相关度,决定了不同的行事风格,对方的感受
也许刚好与我们的利益无关。经历未必相同,感受却可相通。很多时候,我们要找到彼此之间的共同点,为达
到共情境界增添动力。
⑤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婴儿啼哭,其他婴儿听到后也会随着啼哭,与他人产生情感共鸣是人类的本能。
共情虽然不易,但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画出最大的情感同心圆,共情就会发生。
1.下列对“共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共情是投入地去理解他人或群体,建立信任关系的过程。
B.共情,需要彼此理解对方的制度与文化、处境与感受。
C.从理论上看只要经过换位思考,就应能达成共情状态。
D.共情,是指弱小者需要得到强者对自己的理解和支持。
2.下列对“共情之难的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处境优越者很难设身处地感受到相对弱势者的苦处与难处。
B.人们很难跳出自己的现实处境,真正放下自我,与人同频。
C.看清了问题,却不直击要害批评指正,帮助对方做出改变。
D.人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