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讲课.pptx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中药讲课

汇报人:xxx

20xx-03-21

REPORTING

目录

中医基础理论

中药分类及功效

常见病症的中药治疗方案

中药配伍禁忌与注意事项

现代研究进展及未来趋势

总结回顾与互动环节

PART

01

中医基础理论

REPORTING

logo

阴阳代表着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如阴阳平衡则身体健康,阴阳失调则会导致疾病。

阴阳对立

五行养生

阴阳五行与人体

根据五行养生法,调和阴阳平衡。五行养生法,是指根据五行生克关系调和阴阳平衡。

阴阳五行与人体生理、病理、诊断等密切相关,如肝属木、酸味、绿色等相应联系。

03

02

01

脏腑分为五脏和六腑,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脏腑分类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络系统

脏腑与经络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脏腑与经络的关系

病因

中医认识病因,除了解可能作为致病因素的客观条件外,还以发病途径、疾病症状等为依据。

病机

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与传变的机理,又称“病理”。

病因与病机的关系

病因作用于人体,导致机体正气不足、脏腑经络功能失调,从而产生疾病;病机则是疾病发生后的病理变化过程。

问诊

问诊是询问病人及其家属,了解现有证象及其病史,为辨证提供依据的一种方法。

闻诊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是医者通过听觉和嗅觉了解由病体发出的各种异常声音和气味。

望诊

望诊是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测知内脏病变。

切诊

切诊是指用手触按病人身体,藉此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诊断原则

中医诊断疾病的原则包括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等,要求医生全面、细致地了解病情,做出准确的诊断。

PART

02

中药分类及功效

REPORTING

logo

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发热等病症,具有发汗、解热、透疹等作用,如麻黄、桂枝等。

解表药

主要用于治疗热病高热、口渴、烦躁不安等病症,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如石膏、知母等。

清热药

主要用于治疗湿邪引起的病症,如水肿、泄泻等,具有利水渗湿、化湿止泻等作用,如茯苓、泽泻等。

主要用于治疗风邪引起的病症,如头痛、风湿痹痛等,具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等作用,如防风、羌活等。

祛风药

祛湿药

活血化瘀药

主要用于治疗血瘀证,如痛经、跌打损伤等,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等作用,如川芎、红花等。

止血药

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出血病症,具有收敛止血、凉血止血等作用,如三七、白及等。

补气药

补血药

补阴药

补阳药

主要用于治疗气虚证,如倦怠乏力、气短懒言等,具有补气健脾等作用,如人参、黄芪等。

主要用于治疗阴虚证,如口干咽燥、五心烦热等,具有养阴生津等作用,如麦冬、石斛等。

主要用于治疗血虚证,如面色萎黄、头晕目眩等,具有补血养血等作用,如当归、熟地黄等。

主要用于治疗阳虚证,如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等,具有温补肾阳等作用,如肉苁蓉、淫羊藿等。

PART

03

常见病症的中药治疗方案

REPORTING

logo

可选用麻黄、桂枝、紫苏等辛温解表药,以发散风寒、宣肺止咳。

风寒感冒

宜用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清热解毒药,以疏风散热、止咳化痰。

风热感冒

可选用藿香、佩兰、香薷等祛暑化湿药,以清暑祛湿、解表止咳。

暑湿感冒

泄泻

可选用健脾益气、渗湿止泻、温肾固涩等中药,以恢复脾胃功能、止泻固脱。

胃痛

根据寒热虚实不同,可选用温胃散寒、消食导滞、疏肝和胃、化瘀通络等中药。

便秘

宜用润肠通便、顺气导滞、益气养血等中药,以调和气血、软化大便。

03

妊娠病

可选用安胎养血、益气补肾、疏肝解郁等中药,以安胎、养胎、促进胎儿发育。

01

月经不调

可选用活血化瘀、养血调经、疏肝理气等中药,以调和气血、调整月经周期。

02

带下病

宜用健脾祛湿、清热解毒、补肾固涩等中药,以止带、化湿、解毒。

PART

04

中药配伍禁忌与注意事项

REPORTING

logo

遵循“十八反”、“十九畏”原则

01

避免药物间产生剧烈反应,影响疗效或产生毒性。

实例分析

02

如甘草与海藻、大戟、甘遂、芫花等药物同时使用,可能降低药效或产生毒性反应。

注意药物性能

03

根据药物性能,合理搭配使用,避免产生不良反应。

根据患者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合理掌握药物剂量。

严格控制剂量

明确药物的煎煮方法、服用时间、服用方式等,确保药物发挥最佳疗效。

用法指导

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

个体化用药

1

2

3

用药期间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及时发现不良反应。

密切观察

如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应对措施

详细记录不良反应情况,及时向上级医师或相关部门报告。

记录与报告

避免使用具有毒性、活血祛瘀、行气破滞等作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4****808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