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来的迟早会来——扒一扒56号文的前世今生和未来-财税法规解读获奖文档.doc

该来的迟早会来——扒一扒56号文的前世今生和未来-财税法规解读获奖文档.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会计实务类价值文档首发!

该来的迟早会来——扒一扒56号文的前世今生和未来-财税法规解读获奖文档

2017年6月30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资管产品增值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17]56号)踩着点续命而来。纵观全文,权宜之计四个字跃然纸上,如同现今各地的限购政策一样,这应该是在时间少问题多的情况下的简化处理方式,未来很可能需要在增值税整体制度的完善中加以调整。为此,有必要在具体制度之外扒一扒文件的历史由来,并且结合现有的增值税制度进行分析,从而理解资管产品增值税发展的方向。

56号文的前世

56号文的前世其实可以追溯到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信贷资产证券化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5号,简称5号文),虽然直接的说来,其上半生是《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明确金融、房地产开发、教育辅助服务等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6]140号,简称140号文)。

140号和56号从内容上均与5号文一脉相承,因此,从简单的税率比较就可以发现,在征管秩序不变的情况下,56号文对于信贷资产证券化是个实质利好,因为实际税率从5%到3%,这其实也符合国家减负降税的目标。自然,56号文也承续了5号文在历史上征管清晰简便的优点。然而,一个有趣的问题随之而来,在应税金融服务扩大到全部金融业务,增值税的征收方式全面推开的情况下,营业税时代的文件如此精神不死延续至今,究竟会不会产生其他问题?

56号文的今生

56号文在140号文的基础上对增值税的构成要件进行了进一步明确,如纳税人、征税范围、计税方式以及征管方式等,并且通过适用简易征收在税率、征管、交易环节的效率(抵扣和开票等)中求取最大的平衡,一定程度上解决了140号文中遗留的包括抵扣、开票和分别计税等重大疑难问题,同时该文将施行日期再一次延期至2018年1月1日,一方面,留给了实务界更充分的准备时间,另一方面也争取了更多时间进行内部系统建设,毕竟所有的征管都要落地在系统上。以上种种,都体现了财政部和总局在复杂问题上进行综合平衡的考虑,值得点赞。囿于篇幅有限,仍有不少为原则性的规定,不出意外的话,国税总局还将会以公告的形式,发布更具操作性的征管细则。

然而,正是因为时间短任务重压力大,56号文采取的只能是过渡性的措施(一如房地产企业的简易征收),未来从纳税主体,税率基础和征管措施上很可能还需要有系统性的调整:

1.纳税主体规定进一步厘清

管理人作为纳税人其实是沿袭了财税[2006]5号文的规定。然而,由于营业税是价内税,而且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纳税义务明确(税基和税率都明确),无论将谁作为纳税义务人,在管理人和信托产品受益人之间其实只有一次性交易成本,不构成不确定因素,即便纳税主体和实际经济利益的享有者之间存在差异,也不会存在重大的影响,在资产入池时作出妥善安排就基本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基于对征管路径的路径依赖往往是最具有现实意义的解决方案,这似乎也是在现有征管体系下对于资管产品征税的最有效路径。

然而,这样的规定毕竟是背离了纳税主体应该是从事应税交易行为的人这一原则,会导致纳税人和实际经济利益获得者之间的分离,考虑到资管产品增值税复杂性明显高于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利息营业税,很可能会引发许多问题:

首先,问题可能会在管理人和资管产品的利益分配间产生,在营业税时代,信贷资产证券化中涉及的利息应税是较为明确的,因此营业税在管理人和产品之间可以做出较为清晰的界定。而现行资管产品征收增值税的规定中至少存在两个问题导致很难事先准确计算税收成本,并在资产入池时加以考虑进行分割:

对于是否构成贷款服务的认定。鉴于保本/非保本收益在实践中需要根据合同条款进行实质判定,特定情况下未必能做到直接区分;

在目前征税模式下,金融商品差额缴纳计税,导致了金融产品的增值税建立在增值的基础上,因此其纳税义务和入池后的资产运作有关,在单一资管产品可以投向多种资产的状态下,很难事先确定;

文件允许正负差抵减,不考虑实际操作中这一规定的适用范围,如果允许管理人不同产品正负差互抵,就可能导致利益结算分配的困难;

管理人和产品间就税收本身的结算可能产生税上加税的现象。

其次,问题可能会产生在税收争议的处理中,将管理人作为资管产品的纳税人,实际上隔离了真正税收成本承担主体和税务机关之间的征管关系。当税务机关对资管产品的应税范围等问题做出明确,征收增值税时,无论其依据如何,管理人其实都没有直接动力与税务机关进行抗辩,而背后的投资者则因为并非行政行为的相对人而难以主张相应的权利。

最后,按照法理,纳税人应当以自己的资产为纳税的保证,而资管产品的相关法律规定严格要求区分管理人的财产和资管产品自身的财产,因此,在产生最终担保责任时,税务机关究竟应该对那个财产主张权利就成了问题,这其实是人为加重了管理人的负担。

2.税率和征管方式有所调

文档评论(0)

138****930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