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肥高效利用和环境风险控制.docxVIP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氮肥高效利用和环境风险控制

第一部分氮肥高效利用原则 2

第二部分作物对氮素吸收机制 5

第三部分氮肥施用优化策略 8

第四部分生物固氮技术应用 11

第五部分硝化抑制剂作用机理 15

第六部分环境风险控制措施 17

第七部分氮肥施用精准管理 20

第八部分政策法规及行业标准 22

第一部分氮肥高效利用原则

关键词

关键要点

精准施肥

1.根据土壤供氮量和作物需求量制定合理的施氮计划,避免过量施肥。

2.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肥规律,精准确定施肥种类、数量和施用时间。

3.使用缓释肥、控释肥等新型肥料,缓慢释放氮素,提高氮肥利用效率。

氮肥管理技术

1.实施分次施肥,将氮肥分次施用,避免一次性施入,减少氮素淋失和挥发。

2.推广深施氮肥技术,将氮肥施入作物根系有效吸收深度,减少氮素挥发。

3.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将氮肥与灌溉水结合,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素损失。

新型氮肥研发

1.开发缓释、控释氮肥,延长氮素释放时间,提高氮肥利用效率。

2.研究高效氮肥添加剂,抑制氮肥硝化、反硝化过程,减少氮素损失。

3.探索生物固氮技术,通过人工模拟固氮微生物的固氮过程,降低对化肥氮的依赖,

作物品种选育

1.选育具有高氮利用效率的作物品种,提升作物对氮肥的吸收和转化能力。

2.培育根系发达、吸收能力强的作物品种,提高氮素吸收效率。

3.研究共生固氮作物,通过与固氮微生物建立共生关系降低氮肥施用量。

氮肥施用装备

1.采用机械化施肥,提高施肥效率和均匀性,减少氮素流失。

2.开发智能施肥装备,实现精准施肥,优化氮肥利用。

3.推广无人机施肥技术,提高施肥效率,减少人工成本和氮素挥发。

农艺措施

1.实施合理轮作制度,种植豆科作物或绿肥作物,利用生物固氮作用补充土壤氮素。

2.推广覆盖耕作,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氮素保留能力。

3.加强水肥管理,调节土壤水分状况,改善氮素转化过程,提高氮肥利用率。

氮肥高效利用原则

氮肥高效利用的目标是在满足作物营养需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氮元素的流失,从而提高氮肥利用率,降低环境风险。实现氮肥高

效利用,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根据土壤特性和作物需氮量合理施肥

*根据土壤测试结果确定土壤氮素供应能力,避免过量施肥。

*根据作物品种、生育阶段和产量目标制定科学的施肥计划,满足作

物不同生育期的氮素需求。

*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土壤氮素含量和作物品种需氮量,精

确计算施肥量。

2.选择适宜的氮肥类型和施肥方式

*选择具有缓释和控释功能的氮肥,如尿素甲醛、聚天冬氨酸等,减

少因淋溶和挥发而造成的氮素损失。

*采用根施、穴施等方式施肥,避免撒施和喷施,减少氮素挥发。

*适时追肥,在作物需氮高峰期进行追肥,避免一次施足,降低氮素

流失风险。

3.优化施肥时间和施肥深度

*避开降雨和灌溉时间施肥,减少淋溶损失。

*施肥深度应根据作物根系分布情况确定,一般深施到作物根系集中

分布层。深施有利于减少氮素挥发和淋溶。

4.配合使用其他营养元素和拮抗剂

*配合施用磷肥、钾肥等其他营养元素,促进作物对氮素的吸收利用,

减少氮素流失。

*使用硝化抑制剂,抑制土壤中硝化细菌的活动,减缓硝化作用,降

低氮素淋溶和挥发损失。

5.采取科学的灌溉和排水措施

*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减少氮素淋溶损失。

*加强田间排水,防止因渍水导致反硝化作用,产生氮气损失。

6.采用覆盖作物和秸秆还田

*种植覆盖作物,吸收土壤中的残留氮素,减少氮素淋溶和挥发。*将秸秆还田,提供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氮素利用效率。

7.加强病虫害防治

*加强病虫害防治,减少作物因病虫害造成的减产,提高氮肥利用率。*使用抗病虫害强的作物品种,降低病虫害对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8.监测和评价氮肥利用效果

*定期监测土壤氮素含量和作物氮素营养状况,了解氮肥利用效果。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施肥策略,提高氮肥利用率。

通过遵循这些原则,可以有效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素流失,降低

环境风险。

第二部分作物对氮素吸收机制

关键词

关键要点

作物对氮素的吸收机制

1.作物根部吸收氮素的形式:

-硝态氮(NO3-)

-铵态氮(NH4+)-尿素

2.氮素吸收的途径:

-主动吸收:需要能量,通过根部的蛋白载体将氮素运输到细胞内。

-被动吸收:不消耗能量,通过细胞膜的离子通道或扩散方式进入细胞。

3.氮素吸收受生理因素的影响:

根系大小和分布

-根系活力

-光合作用和碳水化合物供应

铵态氮转化机制

1.铵态氮的同化:

-谷氨酰胺合成酶(GS)将铵态氮转化为谷氨酰胺

-谷氨酸合成酶(GOGAT)将谷氨酰胺转化为谷氨

文档评论(0)

134****966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