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菌根共生作用机理与应用.docx

食用菌菌根共生作用机理与应用.docx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1/NUMPAGES1

食用菌菌根共生作用机理与应用

TOC\o1-3\h\z\u

第一部分菌根共生概念与类型 2

第二部分菌根共生形成与维持机制 4

第三部分菌根共生对植物营养吸收影响 6

第四部分菌根共生对植物抗逆性影响 9

第五部分菌根共生与土壤环境改善 11

第六部分菌根菌在农林业应用 15

第七部分菌根接种技术 18

第八部分菌根共生研究展望 21

第一部分菌根共生概念与类型

菌根共生

菌根共生是一种互利共生关系,其中真菌与植物的根系形成密切的相互作用。真菌从植物获得碳水化合物,而植物从真菌获得水分和养分,特别是难以获取的磷、氮和微量元素。菌根共生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对植物生长、养分循环和土壤健康至关重要。

菌根共生类型

根据真菌与植物根系相互作用的形态特征,菌根共生可分为以下主要类型:

内生菌根(Endomycorrhizal)

内生菌根是菌根共生中最常见的类型,真菌菌丝体以卷须状侵入植物根皮细胞和内皮细胞,形成阿巴斯小体,即真菌与植物细胞膜接触形成的卷须状结构。养分交换在此处进行。内生菌根按其菌丝体在根系内的分布特点可进一步分为:

*丛生菌根(Arbuscularmycorrhiza,AM):菌丝体以阿巴斯树状分支(Arbuscules)的形式深入根细胞内部,形成丛状结构。丛生菌根是内生菌根中最常见的类型,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物种中,包括农作物、森林树木和草本植物。

*网状菌根(Reticulatemycorrhiza,RM):菌丝体以网状结构分布于根细胞之间的细胞壁空隙中,形成网状结构。网状菌根主要见于兰科和百合科植物。

*滴珠菌根(Ericoidmycorrhiza,Ericaceaeousmycorrhiza,ERM):菌丝体以滴状或颗粒状结构存在于根细胞之间,形成滴状结构。滴珠菌根主要与石楠科和杜鹃花科植物共生。

*淡色菌根(Monotropoidmycorrhiza,MM):菌丝体以网状结构或树状结构分布于根细胞外的细胞壁空隙中,形成稀疏的结构。淡色菌根主要与受体植物根系发育不良的无叶绿素植物共生,如鹿蹄草。

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l,EM)

外生菌根真菌菌丝体包裹植物的根系,形成包裹层(Mantle)和哈蒂格网(Hartignet)。包裹层由致密交织的菌丝体组成,包裹着整个根部。哈蒂格网是真菌菌丝体与根部内皮细胞之间的网状结构,养分交换在此处进行。外生菌根主要见于木本植物,如松树、栎树和山毛榉。

外生菌根相似关系(Ectomycorrhizal-like,EML)

外生菌根相似关系是一种介于内生菌根和外生菌根之间的共生类型。真菌菌丝体仅部分包裹植物根系,形成松散的包裹层,不形成哈蒂格网。养分交换在包裹层和根内皮细胞之间进行。外生菌根相似关系主要见于一些木本植物,如杨树和柳树。

菌根共生的概念

菌根共生是真菌和植物之间一种复杂的互利共生关系。真菌通过菌丝体延伸到植物根系中,扩大植物的养分吸收范围,尤其是磷、氮和微量元素。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提供真菌所需的碳水化合物,通常以糖的形式。这种共生关系增强了植物对营养不良土壤和干旱条件的耐受性,同时也促进了真菌在土壤中的生长和存活。菌根共生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对植物生长、养分循环和土壤健康至关重要。

第二部分菌根共生形成与维持机制

菌根共生形成与维持机制

菌根共生是一种由植物根系和特定的真菌形成的互利共生关系。这种关系对于植物营养获取和真菌碳水化合物供应至关重要。菌根共生的形成和维持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分子和生理过程。

共生识别和信号传递

菌根共生形成的第一个步骤是共生识别和信号传递。植物释放出根系分泌物,如类黃酮和脱落酸,作为信号分子。这些信号分子被真菌的表面受体检测,引发真菌向植物根系生长。

菌丝体侵染

真菌菌丝体通过植物根尖的表皮细胞进入皮层。侵染模式因菌根类型而异。在内生菌根中,真菌菌丝体穿透植物细胞壁形成菌丝束,在皮层细胞间隙中形成哈蒂格氏网。在外生菌根中,真菌菌丝体包裹着植物根系形成菌鞘,但不穿透根细胞。

营养交换

菌根共生关系的主要特征是营养物质的双向交换。植物向真菌提供光合作用产生的碳水化合物,而真菌向植物提供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和养分,特别是氮、磷和钾。

菌根形成因子和调控因子

菌根共生形成和维持受多种因子调控,包括:

*植物基因型:不同的植物物种和品种对菌根共生的反应不同。

*真菌基因型:不同的真菌物种对植物根系的亲和力不同。

*土壤条件:土壤养分状况、pH值和水分含量影响菌根共生的形成。

*环境因素:温度、光照和干扰等环境因素影响菌根的生长和功能。

菌根共生的维持

文档评论(0)

布丁文库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 重庆微铭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IP属地浙江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500108305191485W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