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河山洪沟整治工程 施工图设计总说明.doc

采茶河山洪沟整治工程 施工图设计总说明.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1

采茶河山洪沟整治工程施工图设计总说明

一、工程概况

1.基本情况

秀山县采茶河山洪沟整治工程位于秀山县海洋乡,所在流域为采茶河,工程控制断面集雨面积4.997km2,河道长5.23km,平均比降27.97‰。工程治理河段总长度为3.73km,其中四溪沟段起点为岩院村唐家附近,终点为四溪沟汇入坪河的汇合口,长1400m;坪河段起点为梁家附近,终点为汇合口下游公路桥,长2330m。

本工程控制线总长度7422.84m,其中工程维持现状段总长度2121.63m,新建堤防段5301.21m;工程新建下河梯步22座,新建排洪渠6座。

本工程治理河段涉及海洋乡岩院村沿线两岸居民共计1000人,耕地200亩。秀山县采茶河山洪沟整治工程属社会公益性水利防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程的建设任务以以防洪为主,兼有水土保持和美化环境等综合功能。

本工程防护人口不足20万人,防护区耕地面积小于30万亩,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工程堤防级别为5级,主要护岸建筑物按5级建筑物设计,次要建筑物等级为5级。

2.合理使用年限及耐久性设计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合理使用年限及耐久性设计规范》,本工程等别为V等,建筑物等级为5级,其工程合理使用年限为30年,堤防建筑合理使用年限为20年。建筑物所处环境为二类。

配筋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25,最小水泥用量260kg/m3,最大水胶比为0.55,最大氯离子含量0.3%,最大碱含量3.0kg/m3;板、墙砼保护层厚度不得低于25mm,梁、柱墩砼保护层厚度不得低于35mm,钢筋砼结构最大裂缝宽度限值为0.3mm。

3.水文气象

采茶河流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无霜期长,日照不足,降雨充沛集中,伏旱明显等特征。

根据秀山气象站1958~2018年的观测资料统计,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1347.1mm,降水年内分配极不均匀,从4月上旬至10月下旬为雨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82.6%,而12月~次年2月降水量仅占年降水量的7.4%。降水年际变化也较大,实测最大年降水量为1741.6mm(1980年),最小年降水量909.9mm(2004年),相差831.7mm。多年平均气温16.5℃,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9.6℃(1971年7月),历年极端最低气温-8.5℃(1977年1月);多年平均日照1219.8h;多年平均蒸发量1181.8mm;无霜期274d;多年平均雾日14d;多年平均风速1.4m/s,最大风速14m/s,多年平均最大风速7.5m/s。

坪河段洪水成果表

设计洪峰流量(m3/s)

P=1%

P=2%

P=3.3%

P=5%

P=10%

P=20%

81.1

70.3

62.1

55.3

43.9

32.7

四溪河段洪水成果表

设计洪峰流量(m3/s)

P=1%

P=2%

P=3.3%

P=5%

P=10%

P=20%

38.7

33.5

29.6

26.4

20.9

15.6

(1)地形地貌

工程区属低山丘陵地貌。坪河自北西流向南东,河道弯曲,河谷一般宽3~7m,河床高程392.5~402.2m,河谷形态呈“U”型,岸坡与河床之间大分多为天然斜坡,局部为挡墙,临河为小陡坎或斜坡,陡坎高度一般1.5~2.5m,斜坡地形坡度30~40°,局部由于公路开挖形成陡坡,边坡为岩质岸坡,部分为土质岸坡,岩层总体倾向上游,为侧向坡地质结构。两岸发育多条小冲沟,平时为干沟,为大气降雨时的排泄通道。

四溪沟自北西流向南东,河道弯曲,河谷一般宽3~5m,河床高程400.8~437.3m,河谷形态呈“U”型,岸坡与河床之间大分多为天然斜坡,局部为挡墙,临河为小陡坎,陡坎高度一般1.0~2.0m,岩层总体倾向上游,为侧向坡地质结构。两岸发育多条小冲沟,平时为干沟,为大气降雨时的排泄通道。

(2)地层岩性

场地出露志留系、奥陶系及第四系地层,现将地层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1)残坡积层(Q4el+dl):岩性为紫褐色粉质粘土夹碎石,碎石成分主要为页岩、灰岩、龟裂纹灰岩、泥质灰岩等,含量约占20~30%,可塑状,厚度一般1.5~3.0m,局部稍厚,在工程区大面积分布。

2)志留系中统石牛栏组(S1Ln):岩性上部为黄绿色、灰绿色页岩,下部为紫红色页岩,底部为深灰色灰岩,厚度大于500m,主要分布于四溪沟上游河段。

3)志留系下统龙马溪组(S1Ln):岩性为灰色、灰黄色页岩,厚度大于200m,主要分布于四溪沟下游河段、坪河上游河段。

4)奥陶系中上统(O2+3):岩性顶部为黑色页岩,中上部为深灰色泥灰岩,中下部为灰色龟裂纹灰岩,下部为紫红色瘤状泥质灰岩,厚度117~162m,主要分布于坪河尾端。

(3)地质构

文档评论(0)

ze12223074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