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五子登科”铜镜
在我的收藏品中,有两面明代五子登科铜镜。一面属于深坑美品,直径19公分,个头和盘子差不多大小。正面绿锈如苔,彰显着历尽沧桑。背面是“五子登科”四个楷书大字,“五子”上下对读,“登科”左右顾盼,字体浑然厚重,苍劲有力。另一面是我收藏的别人家传的五子登科铜镜,直径13公分,通体黄亮,包浆纯厚,虽然历经五百多年,仍然明亮如新,光可照人。有位北京藏友想让我转让他一面,我却怎么也舍不得,我说,五子登科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蓟县,连《三字经》都有明确记载,他是我们蓟县的骄傲,哪能轻易转让。另一方面这面家传的铜镜,转让给我的那位老兄,还打算在将来条件好了以后,把它赎回去。这样,我就更不能转让给别人。
“五子登科”本为汉族民间谚语,最初来源于民间故事。说的是五代后周时期,蓟州渔阳有个叫窦禹钧的人,家境殷实,却无恶不作,直到三十岁,还无子嗣。有一天晚上他的父亲托梦给他:“你心术不正,多行不义,如不重新做人,恐怕一辈子都没有儿子。”从此窦禹钧下决心痛改前非,周济贫苦,广兴义学,终于扭转了人们的印象,也接连生了五个儿子。他加倍行善,以身作则,五个儿子后来都出人头地,高中进士。故称“五子登科”。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为他赋诗云:“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三字经》也有:“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对他进行褒扬。
每件藏品都有故事。那只深坑绿锈的大个铜镜暂且不叙,单说那面家传的铜镜,就耐人寻味。拥有这只铜镜的是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户主姓王,两口子五十多岁,下有一双儿女,大的是个女孩,二的是个男孩。老王文革时高中毕业,恢复高考时已经种了三年地,所学的那点文化知识,早就随着洒下的汗水浸入了黄土地。因此,也就不敢再做大学梦,只有靠外出卖体力养家糊口。除了大秋麦月回来收秋种地,平时就在天津、北京搞劳务。女人是个典型的家庭妇女,除了养猪种地,就是敬老教子。这面五子登科铜镜,是老王祖上传下来的。据老辈子人讲,他家的老太爷是位地方名医,医术名传遐迩。直到前些年他家还有祖上留下的《伤寒论》、《验方新编》等医学古籍。当年兄弟三人分家的时候,这面家传的铜镜和一只绵羊、一架独轮小推车一起作为家产平分。老王的两个哥哥都是土里刨食吃的庄稼人,一个看中了那辆独轮车,一个看上了那只绵羊,只有老王看上了这面铜镜。这些年,老王就是把这面铜镜当作教育子女的教材。一有机会就给儿女讲五子登科的故事,并利用寒、暑假带着两个孩子一起到天津建筑工地体验劳动生活。让他们亲眼看看他爹是怎样挖地基、运砖瓦、扛水泥、上交手架,怎样夏干三伏,冬干三九,吃苦流汗的。两个孩子很受教育,从内心里觉得如果不好好学习,就对不起父母付出的艰辛劳累,将来的前途也只能重复父母的人生轨迹。因此,学习格外用功。先后都考取了重点大学。后来老王在工地干活时出了工伤,造成腿骨骨折,用工单位因资金紧张,使应报销的医疗费迟迟到不了手,致使两个孩子的学费一时没有着落,万般无奈他才卖掉了家里的贵重物品和这面家传铜镜。不过他让我留下地址和电话号码,说待将来孩子大学毕了业,有了工作,家里条件好了,他要考虑把这只铜镜赎回去。这些年我一直在等他来赎回这面铜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