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上半叶中国歌剧的历史特征.pdf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歌剧的历史特征.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歌剧的历史特征

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歌剧与西方歌剧、传统戏曲以及中国话剧三者

相比较,尽管在某些外部特征上存有相似性,但其美学特征已显不同,

其异质因素已与中华民族的审美传统初步凝结,具备了中国歌剧的自

身特色。应警惕的是,也有部分因素已变成了中国歌剧发展的血栓“”,

使中国歌剧长期徘徊于魔障中。那么,21世纪的我们该如何进一步

充分消化歌剧这个洋玩意“”,使其更好地转化为中国现代文明的“自体

蛋白”并带来更大的文化推动力呢?长期以来,由于学界对此过程探

讨得不够彻底,再加上各种意识形态和人为因素带来的片面性,致使

我们对歌剧本质的探讨无法深入,而且,对中国歌剧自身文化身份的

确认则更欠缺应有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依据。我个人认为,对这种历史

特征的考察至少应侧重两个最基本方面:横向层面,中国歌剧区别于

西方歌剧、传统戏曲和本土化后的中国话剧,取其多向比较之后所得

出的特性结论;纵向层面,要总结歌剧在本土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

殊性、具体性和多样性。

一、现实主义倾向

从题材上讲,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歌剧与同时期的戏曲相比,

俨然从很大程度上扬弃了封建文化中卫道“”、劝善“”等儒家实用主义

的礼乐功能,时代精神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人道主义上升到核心

位置。传统戏曲的忠“”、孝“”、节“”、义“”虽然也从不同程度上渗透于

一些戏曲改良型歌剧甚至个别历史题材歌剧作品中,但其艺术表现的

重心已经转移,即明确而又集中地定位在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上。戏

曲里的才子佳人和帝王将相在这时期的歌剧中早已让位给了草根阶

层,尤其是那些被压迫的底层社会中的小人物:无论是《小小画家》

中调皮的蒙童、离国赴仇的《西施》、《秋子》中日本侵略军中的宫毅

与军妓,还是《军民进行曲》中掩护救国军的百姓、《白毛女》中苦大

仇深的喜儿等,这等小人物在西方歌剧中仅是在古典歌剧、喜歌剧和

真实主义歌剧等类型中才会出现。然而,中国早期歌剧却从一开始就

不遗余力地试图唤醒这些人,使他们在集体意识的感召下,以各种歌

剧类型,赋予其同样具有西方正歌剧人物的形象和地位。中国早期歌

剧在题材选择上并没走西方的老路,尽管救亡主题和民族大义这些内

容仿佛与昙花一现的法国拯救歌剧存有某些近似性。该时期的中国歌

剧大多以主人公遭遇的苦难、得到的拯救、新社会的思想启蒙和革命

的感恩情节当作其核心。因此,在歌剧中奠立现实主义,这一历史特

征是中国人民在历次政治斗争中自觉和自然的共同选择,是时代精神

赋予的鲜明气质。这种顽强性气质在整个20世纪中国歌剧进程中得

到了强化,具体地说,就是现实主义的斗争性和鲜明的革命性。与传

统戏曲相比,中国歌剧在题材上展现出来的这个特征最突出,其历时

之久、程度之深是西方歌剧进程中所罕见的。

二、偏重合情合理

现实主义是歌剧在中国本土化存在的进步意义和合理性,这种题

材特征是它长期接受中国话剧领导与影响的结果之一。正是这种依附

关系,才促使中国歌剧与西方歌剧在现实主义题材方面有着迥异的区

别。这种结果首先是在调和了本土戏曲和话剧观念后才形成的,所以

它天生地就带有两面性。我们知道,西方话剧从古代希腊以来就偏重

理性认知,而同样作为舶来品“”的中国话剧也带有这种鲜明的文化基

因。

中国歌剧在题材上对中国话剧思想的依赖性很强,有时为突出思

想性甚至放弃了歌剧形式感的自主权,如《扬子江暴风雨》、《大地之

歌》等。这也就导致了更深层次历史特征的出现:就形式上的艺术性

而言,与西方歌剧相比,中国的歌剧文本从一开始就对思想性的开凿

要求得很深,这种诉求超越了一切。但是,西方歌剧对文本的要求并

不全是要合情合理,普契尼的《图兰朵》、《蝴蝶夫人》、《托斯卡》等

剧本都是既不合情,也难合理的;古典歌剧中,正歌剧和喜歌剧的代

表人物莫扎特缺乏深厚的戏剧文学修养,其歌剧与中国早期歌剧相比,

剧情依然存在荒谬不经的成份,难以经得起我们这种中国式的推敲。

可是,西方观众不但照样能宽容这种欠缺,而且还为之狂喜不已。反

观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歌剧创作和观众的批评话语,创作家与品评

家的两方所秉持的审美观念都平衡地表现为既要歌剧内容合其理,也

要合其情。更有甚者,可舍其艺术形式的完整性而去牵就其主题上的

合理性。因而,它很难像欧洲歌剧那

文档评论(0)

各类考试卷精编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各类考试卷、真题卷

认证主体社旗县兴中文具店(个体工商户)
IP属地河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11327MAD627N96D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