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解读 .pdf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不求甚解》解读

石灰附中九(1)班黎伟

一、“不求甚解”解

在未解《不求甚解》之前,我们先要搞清楚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本意是什么,这样做既

对于理解这篇课文有意义,又对讲解这篇课文有意义。我们不妨先看一看钱钟书先生关于“不

求甚解”的辨析:

林云铭……《〈古文析义〉序》:‚陶靖节‘读书不求甚解’,所谓‘甚’,以穿凿附

会失其旨耳。《南村》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若不求‘解’,则‘义’之析也

何为乎?‛窃谓陶之‚不求甚解‛如杜甫《漫成》之‚读书难字过‛也,陶之‚疑义相与析‛

犹杜甫《春日怀李白》之‚重与细论文‛也。培根论读书云,‚书有只可染指者,有宜囫囵

吞者,亦有须咀嚼而消纳者‛,即谓有不求甚解者,有须细析者。语较周密,然亦道着一半:

书之须细析者,亦有不必求甚解之时……因时因事而异宜焉。

(《钱钟书论学文选》,钱钟书著,舒展选编,花城出版社1991年9月版,第133页)

这是一段很有趣味很有学术风格的辨析。

林云铭是清初顺治时的一名学者,著有《古文析义》。他认为陶渊明的“不求甚解”不

是不注重对书中的道理进行认真、深入的探究,而是不要作过分的“穿凿附会”的解释。其

理由是陶渊明在《南村》诗中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从诗中可以看出,陶渊明

很注重对书中的道理进行辨析,有了“疑义”便和朋友进行切磋。所以说,是很认真的,很

在意求“解”书中的道理。在林云铭看来,陶渊明“不求甚解”是不追求过分的“穿凿附

会”的理解罢了。林云铭的解释也算一家之言吧!他的理解有他的道理。

钱钟书不赞成林云铭的辨析。钱先生巧妙地以杜甫的诗句来解释陶渊明的“不求甚解”

和林云铭提到的“疑义相与析”。所谓“不求甚解”,就是杜甫《漫成》诗句所云——“读

书难字过”,即不要为某些个别的字句所绊。而“疑义相与析”犹杜甫《春日怀李白》诗句

所云——“重与细论文”,与相知的好友细细讨论,这里强调的是“细论”。钱钟书以杜诗

注陶渊明不同的说法,以诗证文,不但显得风趣活泼,而且为陶渊明找到了同伴同道,似乎

在说:“瞧!这些大诗人都是心心相通的呀!”为陶渊明既言“不求甚解”而复言“疑义相

与析”作了辩护。

钱钟书先生的解释并未终结于杜诗,下面他又以近代西方大哲学家培根的话再与陶渊明

的读书法进行印证——“书有只可染指者,有宜囫囵吞者,亦有须咀嚼而消纳者”,培根认

为有不求甚解者,有须细析者。但钱先生对培根亦有批评,认为他对“不求甚解”理解还不

辩证,虽然培根所论较为“周密”,不过只是说对了一半。所以,又补充道:“书之须细析

者,亦有不必求甚解之时。”

这样,“不求甚解”就应从两方面实践之,应用之:其一,读书要求通大意而不要为小

节所累;其二,细较义理时,也有不求甚解之处。或精或略“因时因事而异”,具体问题具

体分析对待之。

二、《不求甚解》解

上边的文章标题是“‘不求甚解’解”,我使用的是引号,表示关注的问题是“不求甚

解”,对此语进行分析、求证。同样的文字,在这里使用的是书名号,表示现在要研讨的问

题是马南邨的文章——《不求甚解》。我们要讨论它的基本思想,要讨论它的运行机制。

那么,马南邨是怎样论证他的主张的呢?

1.开端交待论点之背景而非树立靶子

这一问题涉及文章第(1)自然段。“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

的。”很多人认为《不求甚解》是一篇驳论文,这开头第一句话是“摆出错误观点,树立批

驳的靶子”。这是一种误读。《不求甚解》不是驳论文,这开头第一句话也不是树立的批驳

“靶子”。它是文章讨论如何正确认识“不求甚解”这一话题的背景,在这里是作为一种社

会现象、客观情景而不是作为一种主张出现的。如果作为一种思想,应该这样表达才比较鲜

明——“在任何情况下不求甚解都是不对的”。这里开头的第一句仅仅是说人们“常常以

为”,这就是人们一种共同的思维倾向,“以为”什么呢?“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

不好的”,这是一种感觉化的表述,不是思想概括。正是由于存在这种现象,所以,论者要

论述这样一个问题——“不要盲目否定不求甚解的态度和做法”,开头的话就成为这一论点

的社会背景,是论文的写作缘由,显示出讨论这个问题的意义或价值。

2.溯源解释

这里涉及第(2)自然段。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

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不求甚解”是谁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专注于职业教育考试,学历提升。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32132030000054
认证主体社旗县清显文具店
IP属地河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11327MA45REK87Q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