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入海口变迁历史.pdfVIP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黄河入海口变迁历史

历史上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其下游河道

的变迁极为复杂,从孟津以东至荥阳(南岸)、武陟(北岸)

间,因河身为南岸山脉所约束,只是沿着自西而东的方向发

生很小的移动,古孟津城在今城北十二点五公里,古黄河更

在古孟津城之北,而今黄河则距孟津城仅二点五公里,可见

这一段河道向南移了约十公里。武陟、荥阳以下,黄河正式

进入华北平原,才有改变方向的大规模改道。改道不仅次数

频仍,流路紊乱,波及地域也极为广阔。历史上出现的河道,

有如一把摺扇的扇骨,多至数十根。武陟、荥阳是扇纽,扇

骨的分布北至海河,南至淮河。黄河的改道对这一广大区域

的地貌变迁造成极大的影响。

据文献资料记载,从先秦时期到解放前约三千年间,黄河下

游决口泛滥达一千五百九十三次,平均三年两次决口,重要

的改道二十六次。清初学者胡渭从古代黄河上千次改道的记

载中,予以整理归纳,在《禹贡例略》里提出五大徙之说。

后咸丰五年(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加上一徙,统称“六

大徙”。再加上战国初期前原有故道,概括为七个阶段。

分述于下:

1.战国初期以前河道

见于先秦文献而为人们所熟悉的古黄河下游河道“禹河”,

也就是“禹贡大河”,根据《禹贡·导水》章的叙述是“东

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

同为逆河入于海”。“洛汭”为洛水入河处,“大伾”在今

河南浚县,说明古河水东过洛汭后,自今河南荥阳广武山北

麓东北流,至今浚县西南大伾山西古宿胥口,然后沿着太行

山东麓北行。“降水”即漳水,“大陆”指大陆泽。说明大

河在今河北曲周县南,接纳自西东来的漳水,然后北过大陆

泽。“九河”泛指多数,是说黄河下游因游荡不定在冀中平

原上漫流而形成的多股河道。“逆河”则是在河口潮水倒灌

下,呈逆流之势而在今天津市东南入于海。

另一条见于先秦文献的古黄河下游河道“山经大河”,由于

《山经》中不见关于河水径流的记载,一直为世人所忽视。

近年谭其骧根据《北山经·北次三经》所载入河诸水,与《汉

书·地理志》、《水经注》所载的河北水道相印证,发现“禹

贡大河”流至今河北深县后,“山经大河”即由此分道北流,

会合虖沱水,又北流至今蠡县南,会合泒水、滱水后,继续

北流至今清苑县折而东流,经今安新县南、霸县北,东流至

今天津市东北入海①。

2.战国中期至西汉末河道

第三条见于文献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是《汉书·地理志》及

《汉书·沟洫志》的河水,也就是《水经·河水注》的“大

河故渎”。胡渭说:“周定王五年(前602年),河徙,自

宿胥口东行漯川,右迳滑台城,又东北迳黎阳县南,又东北

迳凉城县,又东北为长寿津,河至此与漯别行而东北入海,

《水经》谓之‘大河故渎’”②。认为是大禹治水以后黄河

的第一次改道。

这条“大河故渎”的具体径流是:宿胥口以上与《山经》、

《禹贡》河道同,自宿胥口东北流至长寿津(今河南滑县东

北)的一段,胡渭叙述较详;过长寿津后,河水折而北流,

至今馆陶县东北,折东经高唐县南,再折北至东光县西会合

漳水,复下折而东北流经汉章武县(今黄骅县伏漪城)东入

海。

谭其骧考订,认为这条河道始于周定王五年河徙说虽不足凭

信,但这条“大河故渎”的形成很可能早于《禹贡》、《山

经》河,在春秋战国时代,它们曾长期并存,造为主次。“约

在前四世纪四十年代左右,齐与赵、魏各在《汉志》河东西

两岸修筑了绵亘数百里的堤防。此后,《禹贡》、《山经》

河即断流,专走《汉志》河,一直沿袭到汉代”③。

战国中期下游河道全面筑堤后,发挥了蓄洪拦沙作用,因而

河床比较固定。其间虽曾决溢过九次,最著名的是汉武帝元

光三年(前132年),“河决于瓠子(今河南濮阳西南),

东南注钜野(巨野泽,在今山东西南部),通于淮、泗”①。

这是历史记载黄河夺淮入海的第一次。洪水“汜郡十六”②,

历时二十余年,直至元封二年(前109年)始予堵塞。以后

的几次决口大多经过数年即被堵住,河复故道。这条河道稳

定了四百七十五年。但到西汉末年,由于泥沙长期堆积,“河

水高于平地”③,重大改道,已势不可免。

3.东汉至宋初河道

王莽始建国三年(11年),发生第二次大徙。“河决魏郡(治

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泛清河以东数郡。先是,莽恐河

决为元城(今河北大名东)冢墓害,及决东去,元城不忧水,

故遂不堵塞”④。洪水在今鲁西、豫东一带泛滥了近六十年,

直至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王景修渠筑堤,自荥阳

东至千乘(今山东高青县东北)海口千余里”⑤,始形成东

汉大河,也就是《水经注》以及唐《元和郡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6****609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