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VIP

统编版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中提到天下之患,主要是因为不知道其然而然作者认为,知道如何识别事物,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和社会在阐述这一观点的过程中,苏轼指出“不知其然而然者,是拱手而待乱也”这里的“拱手”意指面对未知情况时保持谦逊的态度,没有做出轻易判断或者恐慌举动,而是愿意接受挑战,承担风险,这样才能有效地应对问题其次,苏轼提出“国家无大兵革几百年矣,天下有治平之名,而无治平之实有可忧之势,而无可忧之形,此其有未测者也”这表示国家无论是否强大,都无法避免灾难的发生

第PAGE1页共NUMPAGES22页

统编版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题汇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聘于上国,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而楚独有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世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所故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间,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选自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公择既已涉A其流B探C其源D采剥E其华F实G而咀嚼H其膏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因其才”与“因遗策”(《过秦论》)两句中的“因”字意思相同。

B.“适”,指前往,与“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适”字意思不同。

C.《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

D.凡,指总计,与“轩凡四遭火”(《项脊轩志》)中的“凡”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将书与“象犀珠玉怪珍之物”“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进行对比,指出了书之于人的好处。

B.文章第二段先写古人得书之难、读书之刻苦,然后批评了“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不良风气。

C.李公择将书赠给自己曾经居住过的僧院是因为李公择离开僧院以后,山中的人怀念他把他住过的地方命名为“李氏山房”。

D.作者希望自己能终老于庐山,利用余生有限的闲暇时光,遍读李公择藏书中还没有见过的书,来弥补自己的缺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

(2)而书益多,世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

14.请根据文章最后一段内容,概括说明作者写《李氏山房藏书记》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天下之患,莫大于不知其然而然。不知其然而然者,是拱手而待乱也。国家无大兵革几百年矣,天下有治平之名,而无治平之实;有可忧之势,而无可忧之形,此其有未测者也。方今天下,非有水旱盗贼、人民流离之祸,而咨嗟怨愤,常若不安其生;非有乱臣割据、四分五裂之忧,而休养生息,常若不足于用;此臣之所以大惑也。

今夫医之治病,切脉观色,听其声音,而知病之所由起,曰此寒也,曰此热也,或曰此寒热之相搏也。及其他,无不可为者。今且有人恍然而不乐,问其所苦,且不能自言,则其受病有深而不可测者矣。其言语饮食起居动作固无以异于常人此庸医之所以为无足忧,而扁鹊、仓公之所以望而惊也。其病之所由起者深,则其所以治之者,固非卤莽因循苟且之所能去也。而天下之士,方且掇拾三代之遗文,补葺汉唐之故事,以为区区之论,可以济世,不亦疏乎?

(节选自《苏轼集·卷四十六·策略一》)

材料二:

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园之守启曰:“园有樗焉,其根壮而叶大。根壮则梗地脉,耗阳气,而新植者不得滋;叶大则阴翳蒙碍,而新植者不得畅以茂。又其材拳曲臃肿,疏轻而不坚,不足养,是宜伐。”因尽薪之。明日,圃之守又曰:“圃之南有杏焉,凡其根庇之广可六七尺,其下之地最壤腴,以杏故,特不得蔬,是亦宜薪。”修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ing55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