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 第十章中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docVIP

货币银行学 第十章中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二)中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1、中国货币供应量目标的建立及其执行实效

2005年货币政策的预期目标是,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预期增长为15%,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2.5万亿元。

M1,M2增长率的目标值与实际值比较?

?

年份

M1

M2

目标值

实际值

目标值

实际值

1996

18

18.9

25

25.3

1997

18

16.5

23

17.3

1998

17

11.9

16—18

15.3

1999

14

17.7

14—15

14.7

2000

14

16

14

12.3

2001

15—16

12.7

13—14

14.4

2002

13

16.8

13

16.8

2003

16

18.7

16

19.6

2004一季度

17

20.1

17

19.1

2004上半年

17

16.2

17

16.2

?

数据来源:(1)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1—2004年第二季度。

(2)夏斌,廖强,《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中介目标》,《经济研究》2001年第8期。

为什么近年来,货币政策的预测目标和实际情况偏差如此之大呢?

2、货币供应量目标失败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1)在信用货币经济下,货币是内生的,中央银行无法自主控制货币供应量?

首先,中央银行不能完全控制基础货币的投放。我国的基础货币主要由流通中现金和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组成。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人民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渠道是对金融机构贷款,近年来主要是外汇占款。外汇占款增加严重削弱了人民银行减少货币供应量的政策效果。?

其次,货币乘数是不可测、不可控的。中央银行要想通过控制基础货币来控制货币供应量,必须要求货币乘数是可测的或可控的。

(2)在信用货币经济中,货币流通速度是不稳定的,导致货币供应量与物价、名义GDP增长之间失去必然联系?

从货币数量论及货币主义的货币供应量等式关系可以看出,名义GDP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紧密联系必须建立在货币流通速度(V)稳定的基础上,或者至少V的变化趋势是有规律的,可预见的,以便使中央银行事先做好调整。然而,从我国实际看,货币流通速度总体上是不稳定的并且变化趋势难以预测。

3、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放弃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的原因分析?

19世纪70年代货币主义在西方国家甚为流行,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等都建立了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但是经过若干年的实践,这些国家都或早或迟、公开或隐蔽地放弃了货币供应量目标,其原因主要有目标失控、代价高昂和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完全脱节。?

(1)英格兰银行?

关于英国放弃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原因有许多种解释。官方的解释是货币结构的改变和金融创新导致货币供应量和名义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变得不确定。另—种解释是中央银行操作失当。首先,在目标设定上就过于武断,其次,对货币的控制力过于软弱,再次,不应该事先就把所有有关信息公诸于众,这样当目标没有达到时,就处于非常被动的境地以致在公众面前失去信誉,加剧了通货膨胀预期。理论界的解释则更偏重于基本理论依据的错误。

(2)美联储?

1979年以前,美国经历了持续多年的通货膨胀。鉴于运用渐进式紧缩政策效果不佳,美联储推行的是严厉的紧缩政策以期打破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为此,美联储同时提高了联邦利率和贴现利率,其中贴现利率提到了10.5%的历史高位。但随之而来的是经济衰退。从某种程度上讲,美联储成功控制了美国的通货膨胀,但同时也被迫放弃了货币供应量目标。

(3)德国中央银行和欧洲中央银行?

虽然名义上采用的是货币供应量目标,但德国中央银行从来没有按照货币主义所说的那样试图保持一个稳定的货币增长率,相反,它总是根据经济增长中一些关键性变量来不断调整其货币增长目标。德国央行制定货币供应量目标的真正目的是回避来自政府的压力。

诞生不久的欧洲央行继承了原来德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框架:决定其货币政策取向的是两大支柱(twopillars),支柱一是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支柱二是一组经济核心变量。

4、结论

?实践已经证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象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货币供应量目标已经不具备有效性。

首先,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滞后导致利率无法成为货币政策的“锚”。

其次,通货膨胀目标制也不适用于中国。

最后,泰勒规则在中国实施也缺乏可操作性。泰勒规则认为,货币当局应随着产出和通账偏离目标的情况而相应调整基准利率。

文档评论(0)

趁早学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