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竞赛秋季8.docx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8讲动量守恒定律

本讲提示:

最重要的是弄清楚动量守恒的适用条件!本讲的方法对初学的同学来说显得太巧妙,所以很容易计算时忽略了受力分析与动量守恒的适用范围。其次是通过训练建立起受力、运动分析与守恒分析统一的思维模式,提高并行思维能力。

知识点睛

阅读:动量守恒的发现史

动量守恒是人类最早认识到的守恒定律,也是最普遍成立的物理规律。人类很早就发现碰撞、冲击等力学过程中有明显的规律性,但定量的描述这种规律却很难。最早对碰撞现象做过研究的人是伽利略,他曾尝试通过测量冲击过程中的力去发现数学规律,不过他未能如愿。伽利略的这个研究思路来源于他对力学现象的一贯理解:力是造成运动状态变化的根本原因。但在当时的实验条件下,去弄清楚一瞬间的力显然是不现实的。实际即使到现代物理学中,在实验上严格定义和测量“力”也是不可能的。

1639年马尔西通过实验,发现了等质量弹性球碰撞时一个有趣的现象:把一串等质量的弹性球排成一条线,给其中一端的一个球初速度,让这个球去撞击前方的球,结果这个球的速度最终传给了另一端的球,而其它球都停了下来。虽然马尔西的发现还非常“初级”,但也极大的鼓励其他科学家的研究热情。后来的研究也集中到了对碰撞前后可测量物理量的分析上,面不再执着于研究碰撞的过程中的力。

马尔西的碰撞实验:炮弹在出膛后碰到静止等质量的铁球后会停下来,把速度传递给最前方的铁球,而且被撞击的铁球落地时射程与不遇到任何障碍的炮弹射程一样。

后来在笛卡尔,惠更斯以及马略特等人的不懈努力下,总算找出了孤立体系(不考虑外界作用的的物体或物质构成的体系)动量守恒的方程。并最终由牛顿对整个研究做了总结,这就是我们后来知道的牛顿第三定律:即在运动过程中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也是等大反向并同时进行的。在牛顿力学中,动量守恒可以看成牛顿定律的一个推论。

马略特通过小球摆起的高度来标识的球速高中实验室通过小球的水平射程来标识球速

马略特通过小球摆起的高度来标识的球速

现代物理的发展揭示了牛顿力学的局限性,在微观以及接近光速的情况下,牛顿力学中概念体系完全崩盘,用牛顿力学完全无法理解和预言微观以及高速下的物理现象。按说一度被视为牛顿定律推导式的动量守恒应该也不成立了,不过实验却发现,在微观以及高速情况下,孤立体系的动量守恒依然是精确成立的。动量守恒定律在物理学中的地位一下子行情暴涨,和牛顿定律来了次上下级对调,成了宇宙最基本的运行定律之一。

从讲义后文中的牛顿推导过程我们可以看出:牛顿用力的概念去理解动量守恒的实验结果,其实是又引入了“不同参考系时空间一致”以及“能从实际世界中隔离出一个有精确质量的物体”等假设,结果导致很普适的物理定律被牛顿局限化了。应该说力的概念对于理解宏观低速时的动力学情景确实是实用的,否则我们就得从能量动量的角度用微扰法去理解,需要使用的数学方法就会复杂的多。从科普的角度,“力”的概念至关重要,它符合人的直觉的模糊思维,显

得“形象简明”,而且有“切身感受”。但是从严格的物理逻辑出发,我们说,正是由于引入了“力”的概念,才导致近代物理学一开始就走入了一条越走越窄的死胡同。执着于用“力”解释一切的人,一般会觉得现代物理不是真正的物理,而是一堆神经病的数学家入侵物理研究时玩的符号游戏。

我们不妨回头去看看当初我们从马尔西实验中获得的教训,实验上能测量的就是物体作用前后的动量,所以逻辑上

高一·理·竞赛班醒·第8讲·学生版

讲地商端的真定的物项

疆0

S领先高考培优课程限圆圆四

WWW.

根本没必要也不应该去额外定义一个“力”的概念。如果说要考虑实验对象受的作用,直接用其动量的变化就可以衡量了,这正是现代物理学对力的定义(力是动量随时间的变化率)。

1927年,玻特和贝克用α粒子(高速的氨原子核)轰击金属铍时,发现了一种穿透力很强的中性射线。1932年查德威克用这种射线去轰击氮原子核,并通过类比弹性球碰撞的理论计算出这种射线其实是质量约等于质子质

量的中性粒子,这就是多年前卢瑟福大神预言的中子。由于查德威克的发现中子的贡献,他获得了1935年的诺贝尔奖。(温馨提示:要想拿诺奖,打入顶级物理学家的团伙是省力省距离的好办法)。

沃尔夫冈·泡利(1900-1958),性格犀利,言辞更犀利的天才级物理学家,1930年,泡利在研究β衰变(原子核内中子变成质子并辐射出电子的现象)辐射能量连续的问题时,发现一个令他纠结的事,要么β衰变中能量与动量不再守忙,要么是还存在着一种用当时一切探测仪器也无法探测到的“鬼粒子”,他果断选择了后面一种判定。这种粒子就是一直到今天依然困扰着理论物理学家的“中微子”。(中微

文档评论(0)

阿弥陀佛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