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化工园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责任人识别技术
指南》
(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编制组
二〇二四年七月
1任务来源
2019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明确规定“土
”“
壤污染责任人负有实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的义务土壤污染责任人不明
确或者存在争议的,农用地由地方人民政府农业农村、林业草原主管部门会同生
态环境、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认定,建设用地由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
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认定”。因此,开展土壤污染责任人认定是落实土壤污染防
“”
治法的重要举措,是遵循谁污染谁治理这一重要原则、解决土壤修复由政府买
单这一现实困境的必要途径。目前我国已经针对建设用地和农用地分别制定了土
壤污染责任人认定办法,初步明确了土壤污染责任人认定的原则、程序,但化工
园区土壤污染责任人认定涉及责任人的查找、因果关系证据链的构建、污染贡献
度计算等诸多难点问题,还需要配套相应的技术方法和标准规范作为支撑才能确
保制度的顺利推行。
本指南从化工园区土壤污染的典型特征出发,结合《建设用地土壤污染责任
202112
人认定暂行办法》(试行)(环土壤〔〕号)中提出的土壤污染责任人调
查内容、因果关系判定原则等,明确了化工园区土壤污染责任人认定的工作内容
和技术流程,针对土壤污染潜在责任人识别、因果关系判定、土壤污染贡献度计
算等重点环节,提出了可选的技术方法,为化工园区土壤污染责任人认定工作提
供指导。
根据中华环保联合会要求,由常州环保服务有限公司作为项目承担单位,生
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等作为项目协作单位,联合承担《化工园区土壤和地下水污
染责任人识别技术指南》标准项目的编制工作。
2标准制定必要性
美国内政部和土地管理局环境损害评估导则中均指出,在自然资源损害确定
的责任人认定环节,必须确定油类或危险废物传输到受损资源的传输途径。可以
通过证实可能迁移路径下资源(水、沉积物、土壤或植物)中含有足够浓度的油
类或危险废物来证明传输途径的存在;或者使用模型证明可能迁移路径中的污染
情况和油类或危险废物中一致,来证明该路径为传输途径。目前国内外园区土壤
和地下水环境污染责任划定研究尚未处于起步阶段,并未形成相对有效且统一的
研究方法,对于土壤和地下水环境污染因果关系的判定结果难以起到绝对的支撑
作用,增加了责任分配和环境管理的难度,因此,目前的责任分配研究更多地集
1
中在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层面。
20211
年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建设用地土壤污染责任人认定暂行办法》
和《农用地土壤污染责任人认定暂行办法》,规定了土壤污染责任人不明确或者
存在争议时的土壤污染责任人认定活动相关要求;《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
指南环境要素第1部分:土壤和地下水》(GB/T39792.1—2020)规范涉及土
壤和地下水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但《建设用地办法》和《农用地办法》
主要对土壤污染责任人认定的启动情形、认定程序、因果关系判定原则、责任份
额确定原则等进行了规定,未明确土壤污染责任人认定的具体方法,尤其是对于
园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由于因果关系认定存在非确定性、潜伏性、复合性以及
技术困难性,导致责任分配的前置程序和责任人认定环节困难较大,无法满足土
壤污染责任人认定的现实需求。因此,有必要制定《化工园区土壤和地下水环境
污染责任人识别技术指南》,为化工园区土壤污染责任人识别提供技术指导。
《化工园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责任人识别技术指南》的制定将规范沿江化工
园区场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处置工作,为场地污染事故发生后的快速响应、科学
决策和有效处理处置,以及企业腾退后风险管控和修复工作提供系统化、规范化
的技术指导。本项目有利于实现园区污染场地环境监管、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