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黄河下游河道变迁
历史时期黄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过演变,有的变迁还很大。如内蒙古河套河段,1850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为两支,北支为主流,走阴山脚下称为乌加河,南支即今黄河。1850年西山嘴以北乌加河下游淤塞断流约15公里,南支遂成为主流,北支目前已成为后套灌区的退水渠。龙门~潼关河道摆动也较大。不过,这些河段演变对整个黄河发育来说影响不大。黄河的河道变迁主要发生在下游。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范围,大致北到海河,南达江淮。据历史文献记载,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0多次。近年来,地理和考古学者运用现代多种科技手段,如利用卫星照片、航空照片、地质钻探资料进行研究,对不同历史时期黄河变迁的认识逐步加深。
一、禹河
夏、商、周时代,黄河下游河道呈自然状态,低洼处有许多湖泊,河道串通湖泊后,分为数支,游荡弥漫,同归渤海,史称禹河。
考古学家发现,新石器时代在今河北平原(豫北、冀南、冀中、鲁西北)中部存在着一片极为宽阔的空旷区,至商、周时代,空旷区缩小,人类活动从冲积平原扇顶向下游发展。商都在今豫北古黄河两岸多次迁徙,人们追逐河滩丰美的水草,祭祀河神,祈望躲避洪水。西周人类活动发展到冀中南的雄县、广宗、曲周一线。春秋时代邯郸以南至泰山以西,平原空旷区东西不过七八十公里。
历史文献的记载与考古的发现大致相符。最早记载黄河的地理著作是《尚书·禹贡》和《山海经》。
《禹贡》记述的禹河大约是战国及其以前的古黄河,其行径是“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洛汭,即洛水入河处。大伾,为山名,在今河南荥阳县西北汜水镇(又说在今浚县东南)。降水,即漳水(今漳河),“北过降水”,即黄河北流纳漳水合流。大陆即大陆泽,今河北省大陆泽及宁晋泊等洼地。河水从大陆泽分出数条支河,归入渤海,又因受海潮的顶托,故称为“逆河”。
《山海经·北山经》中记述了从太行山向东流入大河的各条支流,自漳水以北注入大河的有十条,注入各湖泽的有五条,注入滹沱河的有五条。
根据古文献记载与地质条件的分析,在下游古黄河自然漫流期间,沿途接纳了由太行山流出的各支流,水势较大,流路较稳。它在今孟津出峡谷后在孟县和温县一带折向北,经沁阳、修武、获嘉、新乡、汲县、淇县(古朝歌)、汤阴及安阳、邯郸、邢台等地东侧,穿过大陆泽,散流入渤海。这条流路恰好经过近代强烈下沉的廊(坊)济(源)裂谷。谷西为太行隆起(断块);谷东为清(河北清县)浚(河南浚县)隆起(断隆)。两者都是上升带,大河纵贯于两隆起之间的裂谷槽地。
二、战国至西汉黄河(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初年)
西周末年,中国经济重心向东转移,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成周(今洛阳东),下游平原区逐渐得到开发。春秋后期,齐国首先称霸天下,于公元前685年开始,在黄河下游低平处筑堤防洪,开发被河水淤漫的滩地,所谓“齐桓之霸,遏八流以自广”。当时其他诸侯国相继筑堤,“壅防百川,各以自利”。从此黄河下游漫流区日益缩小,九河逐渐归一。由于堤防约束,河床淤高,黄河于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在黎阳宿胥口决徙,主流由北流改向偏东北流,经今濮阳、大名、冠县、临清、平原、沧州等地于黄骅入海,为黄河第一次大改道。
战国时期,七雄争霸,韩、赵、魏、齐、燕分居黄河下游。当时齐与赵、魏以黄河为界。齐国在东面,地势低平,修筑堤防距离大河25里,防止洪水东泛;赵、魏在西面,靠近山区,也距河25里筑堤,防止洪水西泛。这一时期修筑的堤防,各以自利,没有统一的规划,人为的弯曲很多。较大的弯曲有4个:黄河出山口东北流至黎阳(今浚县)拐向东流,至濮阳西北角又拐向北东流,至馆陶又拐向东流,至灵丘(今山东高唐县清平附近)东又拐向北东流入渤海,小的弯曲就更多了。
西汉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又发生了新的变化。第一,在相距50里的大堤内出现了许多村落,堤内的居民修筑直堤来保护田园。第二,大河堤距宽窄不一,窄处仅数百步,宽处数里或数十里。第三,堤线曲折更多,如从黎阳至魏郡昭阳(今濮阳西)两岸筑石堤挑水,百余里内有5处。第四,黄河成了地上河,个别河段堤防修得很高。如黎阳南70里的淇水口,堤高1丈,自淇口向北18里至遮害亭堤高4~5丈。
在这种河道形势下,西汉时决溢较多。公元前132年的瓠子(在今濮阳西南)决口,洪水向东南冲入巨野泽,泛滥入淮、泗,淹及16郡,横流了23年才堵复。公元11年河水大决魏郡元城,泛滥冀、鲁、豫、皖、苏等地将近60年,造成黄河第二次大改道。
三、东汉至隋唐黄河
公元69年东汉明帝派王景治河,主要是将河、汴分流。筑堤自荥阳(今荥阳东北)至千乘(今山东高青县东北)海口,长1000多里。对防御黄河向南泛滥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这一时期的下游河道称东汉故道,流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