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上半年《初中数学》(解析).pdf

2015年上半年《初中数学》(解析).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5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

能力》(初级中学)(解析)

1

设函数

但是,(并)处处不连续.

2

3

特殊值代人验证,

推不出ab.故两者既不是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

4

由于X,=01是代数方程f(x)-0的根,故有f(a)=o,x一af(x)的因式.X-Ot整除f(x),

(a,0)f(a)=0,比如f(x)≈x-2。

5

若f(x)在某个区间,内有导数,则在,

内为减函数。结合图1中导函数的函数值从左到右依次大于0、小于0、大于0,因此原函

数图象从左到右变化趋势依次是单调递增、单调递减、单调递增。因此选B。

6

由题意得:直线L的方向向量为m=(2,一l,一3),平面霄的法向量即=(1,1,1),易知

m与,l不共线,且m·n#0,而直线l上的点(1,一l,2)在平面上,故两者相交但不垂

直。故选择B。

7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8

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基本理念:“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

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

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

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9

10

11

证明.以n.b长为直角边作Rt△A,B,C.设斜边长为d.则由勾股定理得

全等.故ABC是直角三角形。

12

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

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

综合法证明的思维过程:用P表示已知条件、已有的定义、公理、定理等,Q表示所要证

明的结论。则综合法用框图表示为:

综合法的特点:综合法是由因导果,也就是从“已知”看“未知”,其逐步推理,实际是寻找使

结论成立的必要条件。

例如:对于任意的a0,b0,满足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

13

尺规作图的基本要求:

(1)使用的直尺和圆规带有想象性质,跟现实中的并非完全相同;

(2)直尺必须没有刻度,无限长,且只能使用直尺的固定一侧。只可以用它来将两个点连在

一起,不可以在画刻度;

(3)圆规可以开至无限宽,但上面亦不能有刻度。它只可以拉开成之前构造过的长度。

古希腊时期“几何作图三大问题”:这是三个作图题,只使用圆规和直尺求出下列问题的解,

直到十九世纪证实这是不可能的:

(1)立方倍积,即求作一立方体的边,使该立方体的体积为给定立方体的两倍。

(2)化圆为方,即作一正方形,使其与一给定的圆面积相等。

(3)三等分角,即分一个给定的任意角为三个相等的部分。

14

平面竹过坐标原点,椭圆的中心在坐标原点。设椭圆上任一点P(x,y,z),则原点0与P

的距离r的最大、最小值即为椭圆的长半轴与短半轴长。

15

数学中有一些重要内容、方法、思想是需要学生经历较长的认识过程,逐步理解和掌握的,

如分数、函数、概率、数形结合、逻辑推理、模型思想等。因此,教材在呈现相应的数学

内容与思想方法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知识积累,在遵循科学性的前提下,采用逐

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螺旋上升是指在深度、广度等方面都要有实质性的变化,即体

现出明显的阶段性要求。

例如,函数“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比较难理解和掌握的数学概

念之一,本标准在三个学段中均安排了与函数关联的内容目标,希望学生能够逐渐加深对

函数的理解。因此,教材对函数内容的编排应体现螺旋上升的原则,分阶段逐渐深化。依

据内容标准的要求,教材可以将函数内容的学习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通过一些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数量的变化过程、以及变化过程中变量之间的

对应关系,探索其中的变化规律及基本性质,尝试根据变量的对应关系作出预测,获得函

数的感性认识

文档评论(0)

高三最新试卷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