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家校社”协同共
育的问题检视、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摘要]教育数字化转型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供了新视角、新动能,研究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家校社”协同共育中存在的理念尚未形成、认识程度不高、形式比较单一和缺乏机制保障等问题,探讨了“家校社”协同共育的价值意蕴在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现实途径、破解思想政治教育难题的有效抓手和数字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创新。基于此,研究提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家校社”协同共育的实践路径,包括树立“家校社”协同共育理念,构建“家校社”协同共育机制,建立“家校社”协同共育空间,提供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以及数据赋能思政教育科学治理等,期望能为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开展提供参考。
[Key]思想政治教育;家校社;协同共育;数字技术
[]G434 [文献标志码]A
[作者简介]黄长军(1978-),男,甘肃通渭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
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E-mail:163.com。
基金项目: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系统原则视角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政课实效性研究”(项目编号:22VSZ153)一、引言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
《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出了全面系统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举措。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是开展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形势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当下,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如何借助数字技术的赋能优势,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模式,建立完善“三全育人”大格局,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共育机制,借助数字技术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量,积极回应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诉求,是高校思政工作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家校社”协同共育的问题检视
(一)“家校社”协同共育的理念尚未形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在专业能力、协同效能、教材建设、思政教育与业务融入、创新活力等方面与上级部门要求存在差距等困境[1]。而从其原因来看,我们不难看出,由于新技术、新环境、新形势的不断出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新问题、新挑战,仅仅依靠高校自身的力量无法有效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层次的问题,社会、家庭深度介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当下必须关注的事情。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共育的理念尚未形成,对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协同育人中的关系、功能与职责缺乏认知,家庭和社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尚未有效凸显。当下,数字技术的便捷性使得高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多方合作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大数据也在不断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因此,需要从“家校社”多方主体参与视角,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入互联网快车道,促使多方主体在理念上高度认同,在方式方法上不断创新,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深度开展。
(二)“家校社”协同共育的认识程度不高
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共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需要学界、高校和社会机构共同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从家庭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角色的扮演和作用的发挥来看,优秀的家风熏陶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对大学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基础性因素。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2]而从当下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后,由于家庭距离学校较远、学生年龄逐渐增大等原因,家庭对学生的关心更多体现在基本生活保障和学业发展方面,对学生思想动态等方面缺少必要的关注。社会教育方面,从目前的实践来看,部分学校虽然也借助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红色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但往往由于经费、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存在覆盖范围不广、持续性不强等问题。部分社会机构亦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看作是应该由学校来承担的工作,未树立“大思政”教育的观念,对“家校社”协同共育的认识不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家校社”层面聚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互动有限、联系渠道不足;另一方面,是“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