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检查操作规程WST391-2024.docx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CT检查操作规程

Computertomographyexaminationprocedure

WS/T391—2024代替WS/T391-2012

2024-07-23发布 2025-01-01实施

前 言

本标准为推荐性标准。

本标准代替WS/T391-2012《CT检查操作规程》,与WS/T391-2012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在头颈部检查部分,更改了扫描管电压及管电流设置、重建具体方法及增强扫描过程中涉及的对比剂流量、流速设置,更改了扫描定位(见5.2,2012年版的5.2);

——在胸部检查部分,将多处“函数重建”更改为“重建算法”(见5.3,2012年版的5.3);

——在腹部检查部分,更改了扫描情况的设定、扫描层厚的设置(见5.4,2012年版的5.4);

——在骨关节检查部分,更改了层厚设置(见5.5,2012年版的5.5);

——更改了颅脑检查及颅脑灌注检查部分原有的多个扫描参数,包括管电压、管电流及扫描层厚,更改了对比剂注射剂量及流速(见附录A,2012年版的附录A);

——增加了儿童CT检查的特殊要求(见附录C)。

本标准于2012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CT检查操作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CT检查前准备、技术方法、程序及影像显示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技人员对患者进行CT检查。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标准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Z130放射诊断放射防护要求

3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平扫plainscan

普通扫描

非增强扫描(non-contrastscan)

不用对比剂增强或造影的扫描。扫描方位多采用横断层面,检查颅脑以及头面部病变有时可加用冠状层面扫描。

3.2增强扫描contrastscan

血管内注射对比剂后再行扫描的方法。目的是提高病变组织同正常组织的密度差,以显示平扫上未被显示或显示不清的病变,病变有无强化及强化类型,有助于病变的定性。

3.3薄层扫描thinslicescan

扫描层厚≤3mm的扫描。其优点是减少了部分容积效应,能更好地显示病变的细节,一般用于检查较小的病灶或组织器官。如需进行三维重组等后处理,亦需用薄层扫描,扫描层厚越薄,重建图像质量越高。

3.4重叠扫描overlapscan

非螺旋扫描时,设置层距小于层厚,或螺旋扫描时,螺距小于1,使相邻的扫描层面有部分重叠。重叠扫描可减少部分容积效应,避免遗漏小的病灶,但重叠越多,患者接受的X线剂量越大。

3.5高分辨率CT扫描high-resolutionCT,HRCT

采用薄层扫描、高空间分辨率算法重建及特殊的滤波处理,可取得有良好空间分辨率的CT图像,对显示小病灶及细微结构优于常规CT扫描。常用于肺部弥漫性间质性或结节性病变、垂体、内耳和肾上腺等部位疾病的检查。

3.6靶扫描targetscan

感兴趣区的放大扫描,即先设定感兴趣区,作为扫描视野,然后扫描。可提高空间分辨率。

3.7靶重建targetreconstruction

在常规螺旋CT数据的基础上缩小显示野的重建方法。其优点是不需再扫描,但不增加信息。

4CT辐射防护

应遵循尽可能低的剂量(aslowasreasonablyachievable,ALARA)原则设置扫描参数。CT辐射防护参见GBZ130。

5CT检查技术

5.1颅脑检查

5.1.1颅脑常规检查要求如下:

——扫描前准备:去除被检者扫描区域表面(头颅表面)所有金属物及异物;

——扫描体位: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头置于头架中,下颌内收,头颅左右对称;——扫描范围:从基线向上扫描至颅顶;

——扫描基线:多选用听眦线(即外眦与外耳道的连线);

——扫描条件:120kV~130kV;190mAs~430mAs;未成年人100KV~120kV;0岁~1岁:105mAs~135mAs,1岁~2岁:130mAs~170mAs,2岁~6岁:175mAs~225mAs,6岁~16岁:220mAs~285mAs,16岁以上:280mAs~360mAs;

——扫描方式:横轴位非螺旋连续扫描,急诊或被检者躁动,建议螺旋扫描缩短扫描时间减少运动伪影;

——层厚:4mm~6mm;层间距:4mm~6mm;术前定位扫描层厚≤3mm,层间距≤3mm;

——重建算法;脑窗算法,如需观察颅骨情况,需进行骨重建算法,图像后处理所用横断面图像层厚≤2mm,重建间隔为层厚的50%;

——照片要求:脑窗(如有需要包括骨窗),需包含定位像。

5.1.2增强扫描要求如下:

——需要做增强

文档评论(0)

资料员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